氮钾双高效水稻品种筛选及其生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best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对18个不同基因型水稻进行两次苗期水培试验,筛选出氮钾双高效型水稻品种。通过水培法对钾高效与氮效率不同的水稻品种的根系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钾高效与氮效率不同的水稻品种在分蘖期、拔节期、孕穗期、齐穗期、成熟期在不同氮钾组合处理下硝酸还原酶、抗氧化酶、抗性生理机制、光合生理机制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以期探明水稻的形态特征、抗性生理指标、光合生理指标与产量的关系,筛选氮钾双高效型水稻品种的时期、间接指标,为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低钾(5mg
其他文献
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福eS1是采用e-杂交稻育种技术育成的第一个光、温敏核不育系,组配的杂交稻品种e福丰优11已通过江西、湖南、湖北等省的审定,进入生产应用阶段。然而,在近几年的福eS1种子生产过程中,发现福eS1群体中不同程度的出现两种类型的异型株:高秆株和矮秆株,特别是高秆株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福eS1的生产应用。为了明确长穗颈光、温敏核不育系福eS1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高秆株和矮秆株的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于2005年分别从四川屏山和广西南宁引进经多年栽培和选择后的CIMMYT热带种质群体墨白1号,根据其来源地点分别简称为川墨(CM)和广墨(GM)。本试验于2005~2006年在四川雅安和云南元江进行,以从川墨和广墨中随机选取的179个基本株为基础材料,采用田间性状调查、近红外线品质测定及室内SSR分析等方法,从基本株的表型性状、自交后代衰退情况、测交组合表现、籽粒成分及群体内
玉米是杂种优势表现明显并有巨大经济效益的作物,也是杂种优势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模式植物。许多研究已经表明,在杂种优势形成的过程中,杂交种和亲本之间的基因表达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了更深入地探讨玉米杂种优势形成的分子机理,需要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以玉米幼苗期、抽穗期与灌浆期的叶片为实验材料,分析三个不同发育时期杂交种和亲本之间的基因差异表达谱,试图从基因表达的水平探讨杂种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