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资源尤其是资金的匮乏是经济增长的瓶颈,全面推进式的平衡增长是不可能的,而产业带作为一种非均衡增长途径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发展资源短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产业带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增长极。在形成发展初期,它以极化效应通过资源的倾斜配置和乘数效应得以快速增长;当发展到成熟期以后,它已扩散效应向落后地区传递经济能量,从而使整个经济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格局而快速增长。
产业带的发展实践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从以杜能、韦伯为代表的古典区位理论到以俄林、艾萨德为代表的现代区位理论,这些产业布局理论都在不同层面证明了产业带在整个经济布局中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平衡增长理论、梯度转移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等经济发展理论也从各个侧面论证了产业带在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有效带动作用。
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产业带起着重要的带动作用。比如,美国的阿巴拉契亚产业带、日本环太平洋产业带、德国慕尼黑——斯图加特产业带、意大利普拉托产业带都以各自的特色优势成为其所在国的经济增长极。我国需要从它们的成功中汲取经验,从它们的挫折中总结教训,以更好地发展我国的产业带。
我国自70年代末第一个产业带珠江三角洲产业带起步发展至今,已形成了长江三角洲产业带、京津塘产业带、关中产业带等七、八个规模较大的产业带。总体而言它们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根据产业带的性质,还未能有效发挥对整个经济的带动功能。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认真细致地研究我国产业带的发展状况,总结我国产业带发展的经验教训,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对策,以为我国产业带更好地发展和发展更多高质量的产业带提供理论上的帮助。我国应尽快以产业带这种非均衡增长途径的优势,形成由各产业带为增长极的经济发展网络,带动整个国家经济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