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作为一项实用技能,其能力构成综合性很强。培养和提高翻译能力是翻译教学的目的所在,也是翻译研究的重点领域。关于翻译能力的构成,国内外学者著述颇丰,派别多样,却鲜有提出以翻译教学为导向的构成模型,因此普遍缺乏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本文以北外高翻2015级新生入校后的103份首次英汉笔译作业为研究样本,在翻译能力构成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以教学为导向的翻译能力模型,并通过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对研一学生在翻译实践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做出总结。然后,以此为依据提出针对北外高翻英汉笔译教学的改进方法。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以教学为导向的综合能力构成模型的核心为转换能力,转换能力进一步划分为理解能力、控制干扰能力与重新表述能力。此外,该模型还包括作为相关能力的职业-工具能力,共计四大维度。北外高翻研一新生在四大维度上均存在较高失误率,具体分类如下:(一)理解:缺乏对语言内涵的理解、模糊处理原文难点、演绎改写原文、调研不力;(二)表达:未能化解长难句中的特殊结构、主次信息摆放不当、表述复杂晦涩、大改原文结构、逻辑断裂、未能摆脱翻译腔;(三)态度:加注失误、错别字、字体或标点的使用不合用法。针对学生译文反映出的问题以及现有教学模式,本文还提出,在英汉笔译教学中引入过程教学法(同伴互评与学生讨论)与综合教学法(借助声、像、图讲解理论背景),辅之以少而精的翻译技巧训练,将学期末最后一篇阅读报告改为总结反思上交,并为每学期学生的课外实践规定翻译量,从四大维度综合提升教学效果与学生的翻译能力。基于上述分析,本文也提出,将翻译能力研究作为制定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内容、创新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强化质量评估的依据和参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