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双源CT双能量成像T、N分期的定性与定量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chao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前瞻性对比分析DSCT双能量成像中CNR=1的单keV图像和融合图像对胃癌T、N分期情况,然后参照术后结果回顾性测量胃癌T、N分期含碘值及特征。  方法:医院伦理道德管理委员会同意本研究。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76位经胃镜活检证实为胃癌的患者,未使用新辅助化疗,同意接受双源CT双能量成像。CT检查后4天内进行开腹手术。5位患者因术前发现远处转移而拒绝手术。5位患者开腹探查发现邻近器官受到侵袭、腹主动脉旁多发淋巴结肿大只能行姑息性切除。术中尽可能切除发现的淋巴结。因此,共计71位患者(男性50位,女性21位),平均年龄为59±11岁,纳入研究。胃癌分布情况:胃体18例,胃窦32例,贲门9例,胃底4例,累及多部位的病灶6例。所有患者组织学结果均为腺癌。参照YoshidaS等人的研究,胃癌被分为分化型和未分化型:乳头状和管状腺癌被认为是分化型,低分化腺癌和印戒细胞癌被认为是未分化型。粘液腺癌被认为是分化或者未分化型,主要是取决于其他的占据主要的特征因素(乳头状,管状,低分化,或者印戒细胞癌)。所有患者病理T、N分期采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及国际抗癌联盟(UICC)共同颁布的胃癌第7版TNM分期标准。  使用德国西门子第五代双源CT(SOMATOMDefinitionFlashVA44A)扫描仪,扫描前均空腹6小时以上,检查前饮水800-1000ml充盈胃部。使用仰卧位,准直器宽度32*0.6mm,螺距0.9,旋转时间0.5s,重建算法为B30f,融合系数为0.5。使用CAREDose4D,管电压分别为100kv和140kv。增强扫描用碘海醇(350mgI/ml)70ml、0.9%生理盐水30ml,高压注射器以注射速率2.5ml/s~3ml/s依次注射,注射开始后分别于40s(动脉晚期)、70s(门静脉期)、150s(延迟期)开始扫描。扫描范围从膈顶2cm至横结肠下缘2cm。扫描后重建层厚1mm图像用于后期图像分析。使用工作站syngoMMWPVE40B中的SiemensDualEnergy图像处理软件对动脉晚期、门静脉期、延迟期1mm图像进行分析处理。  CT诊断及测量  第一步:76位患者术前CT图像重建为A组和M组图像用于胃癌T、N分期。使用功能工作站软件(Monoenergetic)重建对比信噪比(contrastnoiseratio,CNR)CNR=1的单kev图像(如图1所示)。所有患者的层厚为1mm的CNR=1的单kev图像构成A组图像。M组图像为所有患者的层厚1mm融合系数为0.5的图像。在不知道病理结果情况下,两位从事胃肠影像诊断超过5年的医生采用多平面重组(MPR)分别确定两组患者T、N分期。  T分期参照胃癌T分期的MDCT定义如下:T0,在胃的内侧壁没有检测到原发胃癌病变。T1,增强的肿瘤没有穿透粘膜下层。T2,穿透粘膜的强化灶并有单层的胃壁增厚,在三层模式下中间层增强的突然中断或在两层模式下外层增强病灶的突然中断;胃壁增厚的外缘是光滑的或有一些小的线性索条延伸到脂肪层面。T3,增厚的胃壁外边界呈网状或不规则或病变周围的脂肪层变模糊。T4,明显的邻近器官浸润。参照YanC等人的研究,N分期标准如下:胃周淋巴结短轴直径为6mm和胃周以外淋巴结大于8mm被认为可疑转移的淋巴结,另外中心出现坏死的淋巴结、不论大小的3到4个簇状聚集的淋巴结也被认为可疑转移的淋巴结。参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及国际抗癌联盟(UICC)共同颁布的胃癌第7版TNM分期标准,无可疑转移淋巴结为N0期;1-2个可疑转移的淋巴结为N1期;3-6个可疑转移淋巴结为N2期;7-15个可疑淋巴结为N3a期;大于16个可疑淋巴结为N3b。  第二步:使用同一工作站以1mm的层厚完成术前T、N分期后,由上述两位医生结合手术病理结果对胃癌病灶、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定位,并操作工作站进行含碘值测量(图像层厚1mm)。测量的含碘值与同层面腹主动脉含碘值相比进行标准化获得nIC值(nIC=IClesion/ICaorta)以减少患者和增强时机不同造成的影响。对于胃壁病变,两位医生先使用A组图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确定病变部位后使用软件(LiverVNC)转换为碘图测量。测量中避开胃壁蠕动导致的伪影。感兴趣区需尽可能大并在轴位图像连续测量2-3层。如果病灶范围小,测量矢状位或冠状位显示病灶。同一胃癌病灶测量3-5个感兴趣区域,然后记录其平均数。对T3、T4期胃癌病灶对应浆膜面外脂肪间隙进行测量。结合MPR图像,使用圆形感兴趣(100-150平方毫米)紧贴胃壁浆膜面,测量时避开相邻器官。两位医生如有分歧,共同协商解决。  结果:71位患者(男性50位,女性21位),平均年龄为59±11岁。胃体18例,胃窦32例,贲门9例,胃底4例,累及多部位的病灶6例。高分化腺癌8例(8/71,11%),中分化腺癌28例(28/71,39%),低分化腺癌25例(25/71,35%),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各5例(5/71,7%)。分化型胃癌36例(36/71,51%),未分化型胃癌35例(35/71,49%)。A组图像其平均keV为75±1keV。①A组、M组胃癌T分期总的准确率分别为73.23%、60.56%,A组优于M组(P<0.05);对于T3、T4期,A组较M组更准确(P<0.05)。两组对N分期总的准确率,A组、M组无统计学差别(P>0.05)。②在增强扫描各期,不同T分期病灶nIC值之间均无差异,P>0.05;分化型与未分化型胃癌病灶nIC值均无差异,P>0.05。T3与T4浆膜面nIC值仅在动脉期与延迟期有差异(p<0.05)。③N0与N1、N1与N2期之间淋巴结短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其余N分期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增强期,仅在门静脉期N0与转移性淋巴结nIC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分化型胃癌与未分化性胃癌nIC值在各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CNR=1的keV图像有助于胃癌T3、T4分期诊断与鉴别诊断,但对于于淋巴结分期无统计学差异。T3、T4浆膜面外脂肪间隙nIC值在动脉期与延迟期存在差异,能在一定程度上鉴别T3、T4期。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通过构建质粒特异性的表达类泛素化修饰物(Small ubiquitin-related modifiers,SUMO),并初步研究SUMO蛋白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