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力试验动态孔压传感器设计方法、性能评价与应用

来源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qiangran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隙水压力是太沙基(Terzaghi K)有效应力原理的核心组成和土力学的重要参数,能有效表征地基基础和岩土结构物的土体应力状态、失稳过程与机制。作为量测孔隙水压力的微型孔压传感器,与其它压力传感器相比,其拥有透水石和内空腔等复杂结构,并以土体颗粒间自由流体应力变化为测试对象,致使孔压传感器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一直是岩土工程的重要课题。然而,超重力试验虽被誉为21世纪最为前沿、最为先进的物理模拟试验手段,能以1m厚小比尺模型复现几十至几百米厚土体受力状态和变形机制,但受相似律准则要求,超重力试验具有高频振动、粘滞液体、高压荷载及强电磁环境等特殊测试条件,为此对孔压传感器的测试准确性与可靠性也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同时,2010年被国际公认为“标准”高频响孔压传感器PDCR-81宣布停产后,导致全球超重力实验室陷入缺少孔压传感器货源的窘境,而我国现有孔压传感器多适于静力测量,在动力测量、响应精度、长期稳定性等方面普遍表现不足。因此,研发国产高频响微型孔压传感器是一项势在必行的重要课题,也是满足超重力试验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土工离心模型试验技术规程》(DL/T 5102-2013)明确给出孔压传感器饱和方法与操作步骤,而对于其标定方法和技术参数,缺少明确的方法规定和指标要求。当前国内外孔压标定装置多由三轴压力室等改造而成,以传感器静力标定为主,无法实现孔压传感器的动态性能测试与标定。近期,美、英、中等国组织开展的LEAP-2015超重力平行液化试验中孔压测试结果和液化阈值呈现显著离散,为此诸多学者对孔压测试准确性与可靠性提出较大质疑,强调应结合孔压量测技术的差异性给出合理分析。鉴于超重力试验孔压测试水平发展起步较晚,目前国内诸多学者针对孔压影响因素分析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单元本构模型试验。本文以超重力试验孔压测试准确性与可靠性技术发展的迫切需求为背景,由研发孔压动力响应标定装置、研发可替代PDCR-81的国产新型高性能孔压传感器、开展超重力试验孔压测试影响因素分析与规范建议、构建新孔压增量模型等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成果如下:1.借鉴UC Davis装置原理,自主研发一套全新孔压动力响应标定装置,验证了其动态压力均匀性、高量程承压密封特性和任意压力波控制等特点。建立了适用于超重力试验孔压传感器评价指标和标定方法,并揭示了国际3种代表性微型孔压传感器在频响、精度和稳定性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了规范饱和法下对传感器响应速率、准确性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各孔压传感器呈现明显幅值衰减与响应滞后现象;对比了规范真空-搅拌、真空连续与常大气压3种饱和法对传感器饱和速率的影响,可分别以饱和9h、16h和4d作为满足其动力测试准确性的评判依据。2.剖析了国内外多种典型微型孔压传感器的设计结构、选材等及常见故障形式,自主研发了一种国产新型高频响、分体式微型孔压传感器DSP-II,阐述了其设计原理、结构组成和主要特点及关键技术。以国际标准PDCR-81传感器为参考基准,开展了多组静/动力标定试验,以评价新型DSP-II传感器的线性度、响应时间和幅值误差等指标,结果表明国产DSP-II与国际PDCR-81测试结果高度吻合,可满足频率≤200Hz常规超重力试验需求;通过开展纯水、饱和砂模型超重力试验,验证了DSP-II传感器测试精度、频响速率和稳定性等性能,结果表明国产DSP-II达到国际“标准”PDCR-81的量测性能,证明了其可良好替代PDCR-81。3.针对超重力试验环境开展孔压影响因素分析与可靠性研究,设计与建立了干砂、饱和砂与纯液体模型超重力平行试验与标定方法。探析了离心加速度、黏滞系数和布设方向等单一状态参数,对孔压测试准确性的影响特征与误差成因,结果表明:离心力由0~50g时,干砂模型中各传感器变化量均<1.0k Pa,影响可忽略;黏滞系数由1~100cst时,其响应速率和分辨力均呈现下降趋势,在液化阈值与孔压模型研究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布设方向对超静孔压具有显著影响,分别受动剪应力和超静孔压渗流干扰,导致顺向孔压振荡严重,竖向孔压比>1.04,而垂向则为最佳布设方向;强电磁环境下影响可忽略。提出的超重力试验孔压标定方法和影响因素,为修订行业规范标准、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依据与参考。4.基于Ishibashi各因素乘积形式的基本思想,考虑了有效应力、动剪应力比、循环振次和固结比等关键因素,构建了适于超重力液化试验的全因子孔压增量模型。通过DSP-II传感器测量液化孔压动力时程,验证了不同荷载、密实度、埋深条件下新孔压增量模型预测饱和砂土孔压发展过程和液化阈值的准确性与普适性。给出了不同密实度砂土的抗液化强度与计算参数,结果表明随着砂土抗液化强度的减小,初始液化触发循环振次N逐渐增大;随着相对密度Dr的增加,抗液化强度也随之增大;该模型计算的抗液化强度预测点与试验实测点基本吻合,可较好地预测超重力试验饱和砂土的抗液化强度点。
其他文献
我国电价交叉补贴的存在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刻的历史原因,其对于实现电力普遍服务,保障基础农业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然而,随着经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电价交叉补贴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现:第一,电价交叉补贴阻碍了电力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第二,电价交叉补贴削弱了价格的杠杆作用;第三,电价交叉补贴增加了工商业的用能成本,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
风电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之一,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能够有效提高风电机组运行可靠性。基于深度学习的故障智能诊断降低了风电机组的运维成本,更能适应大数据的需求。风电机组长期运行在变工况、恶劣环境下,对其实现早期故障诊断能够避免重大损失。对于新建风场的故障诊断,已经获得的故障样本很少、甚至某些故障样本缺失,存在严重的样本不均衡问题。新建风场与已有风场在结构上存在区别,采用已有风场的数据训练的故障诊
核能在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正逐渐增大,同时在国防领域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液态铅铋共晶合金(Lead-bismuth Eutectic,LBE)因具有诸多优异的化学物理性能,被认为是铅基快堆冷却剂和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ADS)中散裂靶的首选材料之一。此外,铅基快堆在分布式供电、船舶与航空动力、战略武器方面也独具优势,特别适合核动力战略武器的小型化,以及移动式核电站。但LBE会对铁基结
工程结构混合试验是研究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将整体结构中行为复杂的部分用于实际试验,其余部分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经济高效地再现整体结构的地震响应。混合试验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数物边界协调和数值模型精确。数物边界协调既包括数物边界的数值计算,也包括边界条件的物理加载实现。简单、准确、稳定的边界协调算法通常是受到混合试验欢迎的,而随着子结构之间的边界条件越来越复杂,针对试验子结构的准确物理
遥感技术可以大范围对震后灾区受灾场景进行观测,持续性地为震后应急响应提供数据支撑。随着遥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震后应急工作对遥感数据的需求也正向着高准确性、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国家地震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地震应急处置科技水平应全面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的目标,发展基于空天平台的灾情动态获取技术,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这一长远目标,本文结合近年来快速发
学位
随着低NOx燃烧技术在国内超(超)临界燃煤电厂的广泛应用,煤粉锅炉水冷壁因局部还原性气氛燃烧环境而发生恶劣的高温腐蚀问题,严重影响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因此,针对煤粉锅炉低NOx燃烧环境,开发水冷壁管高温腐蚀防护新技术及材料对于超(超)临界机组的安全、高效和环保运行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利用高温气氛管式炉模拟了煤粉锅炉低NOx燃烧气氛下的H2S腐蚀环境,腐蚀气氛为N2-0.2vol.%H2S-0.
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导致全球淡水资源的日益短缺。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国家对于污水排放日益重视。将电厂废水处理回用是满足日益严厉的政策要求,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电厂实现废水近零排放的重点是实现脱硫废水零排放。利用电容去离子技术(Capacitive Deionization,CDI)处理脱硫废水是缓解水资源紧缺的有效手段。CDI技术具有操作灵活性高(可根据水质要求灵活控制出水水质)、吸
在隧洞支护工程中,锚杆和衬砌因其支护效果好、施工方便且成本较低,在国防工程、水利工程及采矿工程中被广泛应用,被证明是经济可靠的巷道支护方式。但相比广泛的支护技术应用来说,锚杆和衬砌支护的机制研究、设计理论以及计算方法并不完善。特别是锚杆、衬砌两种支护同时存在的理论分析更是少见。通过建立合理的理论模型,对开挖隧洞工程中围岩、锚杆以及衬砌三者之间的力学传递机理进行分析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将在现有支护
随着燃煤电厂广泛采用湿法脱硫技术,烟气内SO2含量显著减少,但由于SO3及其它酸性物质脱出量少,且湿度增加、温度降低,烟气更易在脱硫系统及尾部装置上冷凝形成酸性液滴,造成严重的酸露点腐蚀问题。近年来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快速增长,燃煤电厂需要参与深度调峰,锅炉低负荷运行时脱硫系统及尾部装置内较低的烟气温度和流速进一步加剧了烟气冷凝及酸露点腐蚀。因此,开发具有优良耐酸露点腐蚀性能的新材料和表面技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