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竹是我国特有的竹种,原产地为浙江。雷竹林分也是我国南方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雷竹林具有生长快、产量高、用途广、一次造林永续利用等特点。其笋体营养丰富,鲜嫩可口,丰富了人们的菜谱。 近年来,许多地方引进和培养了大量雷竹,并且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种植面积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竹农对雷竹林分培育技术和森林管理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并逐步实现集约化和标准化经营,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湖北省崇阳县是中国中部引进与栽培雷竹最大基地。作者以雷竹林分为研究对象,在未覆盖与覆盖林分中设置标准地,通过对林分调查以了解雷竹林立竹结构、笋体生长规律及新立竹生长过程、竹鞭数量与空间分布、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土壤酶活性特征,得出以下结果: (1)虽然未覆盖与覆盖林地雷竹土壤pH值之间几乎没有差异,但未覆盖林地湿度与温度与覆盖林地湿度与温度之间存在差异显著。 (2)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各种类型微生物数量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1月份数量最低,4与7月最高。季节对细菌、真菌、放线菌、固氮菌及氨化菌数量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虽然林地覆盖与未覆盖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氨化菌的数量差异极显著,但土壤固氮菌数量差异不显著。 (3)在林地未覆盖与覆盖雷竹林地中,土壤蔗糖酶活性差异极显著,说明未覆盖条件下土壤蔗糖酶水解作用更强,覆盖在一定条件下抑制了蔗糖酶的水解作用;林地覆盖对土壤脲酶活性产生极显著的影响,覆盖条件能显著地提高脲酶活性。脲酶能水解尿素,土壤脲酶活性提高即土壤肥力增加;林地覆盖对土壤蛋白酶的影响极显著,覆盖能有效地提升蛋白酶活性,使土壤有效氮含量增大。 (4)虽然覆盖与否对竹鞭节间长影响不大,但覆盖林地各年龄鞭段节间长都要比未覆盖条件下有所增长,总鞭长增大;林地未覆盖与覆盖林地雷竹鞭的鞭长、鞭径、节间长以及其在各土层中的分布虽然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著;虽然未覆盖与覆盖雷竹林分鞭总数、鞭上侧芽总数、芽的种类上都存在差异,但差异也不显著。未覆盖林地与覆盖林地鞭系统中都是2a和3a鞭上的芽最多,在各鞭龄上壮芽和休眠芽所占比例最大,死芽和笋芽所占比例较小。鞭侧芽数量基本表现为壮芽数>休眠芽数>死芽数>笋芽数,壮芽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休眠芽主要分布在土壤中层,笋芽主要分布于中土层和表土层之中。 (5)随着根序的增加,雷竹根系平均直径变小,覆盖对细根直径与根系长度没有显著性影响;雷竹细根由低级根序到高级根序,它的平均比根长呈增大趋势,直径越小,则比根长越大。覆盖能较明显地使1级根和2级根的比根长增长,但使2x级根的比根长减小,对3级根比根长的影响也较小。各土层中各级细根比根长大小顺序一致,均为:1级>2级>2x>3级。 (6)从雷竹开始发笋期到末期,虽然平均个体重逐渐减小,但每平米产笋量大小顺序则是发笋盛期>发笋末期>发笋初期。采用林地覆盖技术后平均单体笋重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不显著。林地覆盖使单位林地面积笋体产量极显著增加。新立竹生长过程遵循“慢--快--慢”节律,在1个月时间内基本完成其生长过程,新立竹高(y)与生长天数(x)呈S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