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为止,融资融券业务已在我国证券市场上运行近九年多,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对发展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然而社会各界对融资融券交易机制是否能抑制我国证券市场资产价格泡沫的看法并不一致。一方面,融资融券制度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工具,对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及优化证券交易质量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在抑制资产价格的泡沫的同时,该制度还可以提升市场活力,降低股价的波动程度,达到稳定证券市场的目的。两融业务也因此被看作是实现资产合理定价的一种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由于投机风气严重,融资融券制度可能会成为股价上涨或下跌的助推剂,加剧了证券市场的波动。另外,我国融资融券业务的交易主体以散户居多,这类交易者做决策时往往会受到社会变革、个人心态、认知偏差等因素的干扰。从行为金融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认知能力的不同会导致投资者形成异质信念,进而影响个体决策,最终作用于证券市场,对两融业务的稳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本文创新性的在融资融券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引入投资者认知能力这一核心变量,并通过经典的认知能力测试区分个体认知能力的差异,观察不同认知市场下证券价格的变动趋势,来判断有无融资融券机制如何影响资产价格的泡沫、股价的波动性及市场的流动性。这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此外,保证金作为融资融券业务的限制性制度,合适的比例对于维护证券市场的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本文也研究了融资或融券成本的上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机制。关于融资融券制度的经济问题研究,实证检验一直都是学术界的主要研究工具。然而实验经济学作为新兴的研究方法,具有可控性、可比性及可重复性等优势,可以较好的弥补实证方法某些方面的不足,对实证检验形成一种重要补充。因此,本文参照Smith的经典实验设计,采用实验经济学方法构造证券市场交易环境,招募真实行为人,通过口头双向拍卖机制进行证券买卖。为模拟现实市场,在实验开始前分别赋予每三名实验人不同的初始资产,包括一定数量的账面现金和有价证券,以观察真实行为人在有无融资融券制度下的决策行为。基于实验研究的数据,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及多元回归等计量方法进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融资融券制度下,市场能够全面地反映投资者看涨或看跌的预期,无论是高认知能力组,还是低认知能力组,证券价格都更稳定。第二,投资者的认知能力越高,资产价格泡沫越小,认知能力越低,价格波动程度越大,设立融资融券制度可以明显平抑资产价格泡沫。第三,保证金制度是调控证券市场的有效工具,融资或融券保证金比例上调后,制约了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市场波动性显著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