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意理论在英汉口译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ddi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释意理论产生于六十年代末的法国,是一个探讨口译与非文学文本笔译的原理与教学的理论。该理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步完善和并最终确产后,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和缜密的理论架构,一度成为西方口译界的主导理论,并对中国的口译理论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释意理论认为脱离原语语言外壳对提高口译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是整个理论的核心。口译是一种交际活动,所需传达的是言语意义,译员只有摆脱甚至忽略语言形式的差异,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言语意义的等值。释意理论的核心论点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被证明为是可行的,因而值得中国的口译理论界吸收和借鉴。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释意理论是基于对英法口译实践的研究而建立的,为使其发展成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一般性理论,该理论对于其他语种翻译的适用性必须得到论证。也就是说,在口译职业化进程刚开始不久的中国,在理论和实践上需要借鉴,但不能照搬西方模式,而是需要考虑中国特定的语言和文化准则,将释意理论本土化、中国化,使之能够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口译实践。   本文首先对释意理论进行了全面论述,对其现有理论进行了回顾,为下面的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的支持。然后作者对中英文之间的语言差异进行了相对细致的比较,在比较中验证了释意理论的基本概念和观点在英汉口译中的适用性,并通过对英汉语言的思维模式和表达形式的差异比较,对释意理论超越语言形式构建意义等值的理论主张提出了质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者提出在不同场合下,释意理论所提出的口译核心环节“脱离源语外壳”应根据其口译准则的制约而体现出不同的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作者得出结论:建立在英法口译实践研究基础之上的释意理论是口译理论发展的一座里程碑,对中国的口译实践也应县有指导意义。我们应对该理论做出全面而客观的审视和评价,并在释意理论框架内充分考虑英汉语言文化的异同产生的影响。释意理论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口译实践,其中国化仍需得到更深入的研究和论证。
其他文献
学位
鲁迅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目前为止,对《阿Q正传》的英译研究多从语言学、目的论、接受美学等角度,从社会学角度探讨的文章甚少。本文试图借助于布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