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船舶登记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来源 :上海海事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wanfa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对船舶登记制度的研究是近几年的事情,国内不少学者多将船舶登记制度置于海运政策之中,从公法的角度,结合我国国情,由船舶国籍之授予条件入手,着重研究船舶与船旗国之间之“真正联系”。从私法角度(国内法)来看,我国法律对登记问题的规定散见于《民法通则》、《担保法》和《海商法》,主要从登记的法律效力上加以规定,各法律之间因调整范围的不同,规定有所差异。作为调整海上运输关系、船舶关系的特别法,我国《海商法》第九条规定“船舶所有权的取得、转让和消灭,应当向船舶登记机关登记;未经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此外《海商法》第十三条还对船舶抵押权登记加以规定。199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登记条理》更是以一部统一的立法使得船舶登记在国内法上更加明确化。 本文作者主要从国内法层面上来研究船舶登记问题。通过对民法中物权公示、公信的理论剖析,说明了船舶登记的理论基础。通过登记生效主义和登记对抗主义的比较,认为我国船舶登记采对抗主义更具优越性。其中,作者讨论了“对抗”的含义和第三人的具体范围,认为“第三人”除包括物权人外,还应包括一般的债权人。由此,结合航运实务中存在的船舶登记所有人和实际经营人相分离的现象,具体分析了《海商法》下船舶所有权转移、光船租赁,未经登记时产生的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的承担。此外,作者还介绍了几种我国法律未明确规定的特殊性质的船舶登记。并对我国整个船舶登记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自己的拙见。 除引言之外,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 阐述了民法上公示、公信的理论,作者认为我国的船舶登记具有一定的公信力,明确了船舶登记的民法理论基础。并对船舶登记的概念、意义、种类和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一概述。 第二章 两种船舶登记效力的比较,认为登记对抗主义更符合我国国情,利大于弊。还讨论了“对抗”的含义和“第三人”的具体范围,认为我国《海商法》中所指的“不得对抗的第三人”应为善意,且应包括一般的债权人。 第三章 结合航运实务,对我国《海商法》和《船舶登记条例》中规定的船舶
其他文献
在国际经济交往中,为了解决买卖双方互不信任和资金负担不平衡的问题,一种兼顾买卖双方利益、以银行信用为特征、独立于基础交易的信用证结算方式产生了,被誉为“国际商业的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商业经营方法,特别是商业经营方法软件能否获得专利的保护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地争论。由于电子商务中蕴涵着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因此西方发
近年来,《人民日报》勇于直面社会难点、热点问题,敢于争夺舆论高地,正确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在新闻舆论引导中作出了榜样。《人民日报》的“两会”特刊报道,在稳中求新的基础上从
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可能产生各种纠纷。这些纠纷应当得到迅速、便捷、有效的解决,这是由政府采购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解决纠纷的途径选择包括司法外途径解决和司法途径解决,
本文以我国现有的行政补偿立法为基础,对我国的行政补偿制度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本文共分四个部分对我国的行政补偿制度进行了探讨:第一部分首先对行政补偿制度的历史发展作了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成为我们国家的重中之重。“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党和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工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发展。但随着工农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严重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阻碍了农民发展。近几年来,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出台新环保法、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建立,作为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其主要任务是探索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