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题尝试从诗性的角度阐释中国戏曲独特的审美特征以及中国戏曲之所以成为中国戏曲的文化生成原因。论述中,以元杂剧、明清传奇为基本材料,以戏曲作为戏剧的一种样式为坐标,以传统诗学理论、曲学理论为依据,借鉴了当今戏曲研究中的合理的学术成果,并尽可能地参照西方戏剧理论的有关论述,对中国古典戏曲的诗性特征作了一番全方位的描述和具体分析。 为了给自己提供一个理论观照的视角,本论题在具体展开之前,首先对西方的黑格尔、我国古代的曲学家、近代的王国维、现代的余上沅直到当今的张庚关于戏曲诗性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和辨析,在此基础上对“诗性”这个概念的内涵及种种表现形态做了初步的界说,并就诗性、戏剧性与剧场性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从总体上看,戏曲诗性表现为:第一,戏曲孕育发展的独特艺术历程,表明诗人的介入、诗歌与表演艺术的结合为戏曲的成熟与定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二,曲为本位的戏剧样式,凸现了曲(曲词和音乐)是戏曲艺术整体中的核心因素。第三,剧作家的创作心态是把戏曲当作诗歌一样的逞才肆情的载体,剧作家奉行情感至上的戏曲价值观。第四,戏曲在整体审美风格上具有中和含蓄的偏好。 从文本与舞台两个层面考察戏曲的诗性特征,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在戏曲文学中,它的情感基调是忧郁的、富有诗意的;它的结构类型具有很强的非情节化倾向,而以情感渲染、以意境的构建为主要追求;它以代言体的诗歌来塑造人物形象,因而剧作家与戏剧主人公之间呈现出一种既分离又不分离的关系,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显示了冲突的诗意化;它赋予戏曲语言外在的节奏韵律和内在的诗情画意,并在整体语言风格上追求以雅为正。在戏曲舞台上,演员就像百艺兼备的诗人,运用诗歌的思维逻辑和技艺形态,在歌舞化的表演形式中创造诗的意境,在寓言性的故事中寄寓诗化的情感。 从文化背景的分析中发现,中国戏曲诗性品格的形成,最明显的动因当然是强大而悠久的抒情诗传统;其次则是中国艺术精神中贯穿的自然理念对它的哺育;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在于主观感应型的诗性思维模式所决定的民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