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闭式振荡热管工作过程传热特性及其场协同分析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gez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响国民生活的电子设备散热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制约了相关产品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为了确保电子器件在使用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开展有关散热的课题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受到产品应用环境、使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在众多散热设备中,振荡热管以结构简单、散热能力强、适应性好等特点最具优势和竞争力。针对振荡热管的散热课题项目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本文以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JJ6044]为依托,在已有的振荡热管散热的理论、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振荡热管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闭式振荡热管的工作状况及启动特性等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分析了振荡散热时的绝热壁的温度场和速度场的协同性,为后期振荡热管的散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论文主要创新点和研究工作如下:(1)采用流体体积函数法(VOF)对传统闭式振荡热管的启动特性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获得了不同真空度下启动的压强分布和气态流型分布的规律。流型可视化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高度吻合。(2)提出并建立了狭管式新型闭式振荡热管的数学模型,并与传统闭式振荡热管进行了相同管径、相同热流量及边界条件下的数值模拟对比。研究分析了狭管式闭式振荡热管与传统热管的温度分布特性、压强波动规律及气态流型形状。(3)采用多场协同理论(FSP)对闭式振荡热管进行了速度场和温度场的协同性分析,获得了弯曲高度为0.3mm的狭管式新型闭式振荡热管的协同性最优,传热能力最佳的结论。
其他文献
气井的开采技术一直是实施勘探与开发的关键性难题。在开采过程中,由于井身结构、地层传热等各种原因都可能会使井内温度、压力发生变化。开采过程中对井内温度、压力、流速
在电力工业领域中,集散控制系统(DCS)得到了广泛地应用,其仿真培训系统也在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微型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数据通信技术和CRT技术的飞速发展下,为了建立大型发电厂先进完善的自动化和信息技术平台,充分发挥仿真系统的数字化优势,DCS的全范围过程仿真正在向“虚拟(Virtual)”技术方向发展。实现虚拟仿真的技术关键是使虚拟DCS和真实DCS的I/O接口数据、组态逻辑、控制算法和功能
本论文以北京城市供热现状为依据,以解决城市供暖(空调)负荷为前提,以清洁燃料天然气的高效、清洁利用为目标,介绍适合北京市特点的供暖(空调)方式―双源供暖(空调)系统。该
混合所有制改革目的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市场因素对企业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新一轮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须重点解决企业向经济型治理结构转变的问题,而科学配置控制权是增
传统的热电偶检定方法和热电偶自动检定系统,都是在检定装置温度稳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即热电偶与所处环境之间以及标准热电偶与被检热电偶之间都必须达到充分的热平衡。这样的检
本文采用实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对空调原用叶轮和新设计叶轮的轴流风机的三维流场进行了研究。实验在风机外特性实验台上进行,数值模拟采用三维粘性数值模拟软件Fluent。本文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空调用轴流风扇系统为模型,利用三维雷诺时均Navier-Stokes 方程和标准K-ε两方程湍流模型对其内部流场进行模拟计算,并在原使用叶轮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改进。性能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用CAD/
当前电子设备都面临着性能提升的问题,而微型化与集成化已经成为发展的主导方向,集成化越高的直接后果便是单位面积的芯片发热量增加,因而散热结构与尺寸将会面临严峻挑战。热管
该文发展了一种四冲程发动机进气道-气门-缸内系统进气过程三维瞬态数值分析模型,并以CUB100摩托车发动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全面的应用研究.针对计算区域不断变化的特点,选用
本文研究了在合金凝固和热处理过程中,强磁场对合金中溶质组元组织形态和分布的影响效果。 本文以电磁特性不同的Al-5wt%Cu,Al-10wt%Mg和Cu-9wt%Al合金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高磁感
本文工作主要包括:受限预测控制、基于模糊决策的预测控制、模糊增益调度预测控制、基于模糊聚类的非线性预测控制,它们从各个角度上解决了①-⑤所示复杂控制问题.本论文在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