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态化厌氧发酵过程产气规律与流场特性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mo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传统动态搅拌技术存在对沼气工程产气效率的提升较为有限,既难以解决好高浓度、高固含率、高有机负荷率的多种混合物料稳定发酵,又难以实现低能耗投入、高产气率、短发酵周期的生产要求等问题。因此,本文结合多相流原理与传统的动态搅拌技术,设计建造了直径为0.3 m,总高度为1.35 m的流态化搅拌厌氧发酵反应器(FMAD),反应器在结构上分为流化床水室、发酵空间与沼气空间,以实现沼液循环流化厌氧发酵进程。同时,利用FMAD反应器开展了相关产气实验与流场特性研究,具体开展的科研工作与得到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数值模拟确定了FMAD反应器锥形底、大孔隙率孔板及四周出水口布局的优化结构,建造出流态化厌氧发酵实验系统与机械搅拌、静态发酵对照系统,并按照循环流量1 m~3/h、1.5 m~3/h、2 m~3/h三个梯度,以及总固体含量(TS)为2%、5%、8%三个梯度分别开展了水力停留时间(HRT)为36 d的序批式沼液厌氧发酵与HRT为20 d的半连续秸秆厌氧发酵产气实验。结果表明,相比对照系统,流态化厌氧发酵实验系统在产气效率和污染物转化效率两方面均有增强,在对反应底物氨氮浓度和有机酸的耐受性上也均有明显改善,且以上增强和改善趋势是随着循环流量加大而强化,但这一强化趋势在逐渐减弱。(2)利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研究了不同发酵工况下FMAD反应器内相态分布、流速分布、涡量分布等流场特性分布情况。PIV实验结果表明,PIV技术能准确测定反应器内断面流速,循环流量为2 m~3/h时反应器内高位动能分布最为均匀,秸秆颗粒的添加促进了液相的流速均匀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反应器内径向呈环-核流动形式,循环流量的增大会使得反应器内流速与秸秆物料分布的径向不均匀性提升,而物料TS的增大可以使反应器内液相流速分布均匀性提高,促进局部秸秆物料的均匀分布。(3)进行了沼液与秸秆物料发酵下不同发酵工况时流态化发酵过程物料转化分析、能效评估与料液铵根和游离氨含量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流态化发酵系统比传统机械搅拌发酵系统与静态发酵系统有更高的物料转化率、能量转化率、能效比,更有利于铵根的微生物同化,减少游离氨的危害。同时,建立了沼液与秸秆物料发酵下不同发酵工况时流态化厌氧发酵过程的相关产气与物料物性参数变化预测模型。(4)对不同工况条件流态化厌氧发酵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一阶动力学模型、Fitzhugh模型、修正的Cone模型与修正的Gompertz模型均能较好地描述沼液与秸秆发酵下不同发酵工况时流态化发酵的产气过程,但是Fitzhugh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最好,而一阶动力学模型最差。半连续秸秆发酵条件下,在发酵稳定期物料的投入受进料温度等影响,在进料后仍有一段产气迟滞期。根据修正Gompertz模型预测,在较低秸秆物料TS时,迟滞期θ随循环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在较高秸秆物料TS时,迟滞期θ随循环流量的增大在逐渐减小。这表明,不同秸秆物料TS所需的搅拌强度不同,在较低秸秆物料TS时,循环流量的增大反而会使发酵稳定性进一步降低,使物料水解阶段时间延长,影响了有机质的降解。而在较高秸秆物料TS时,循环流量的增大使得秸秆物料能更快速地与沼液中的厌氧发酵菌群充分接触,让新的物料快速地进入产甲烷阶段。
其他文献
凋落物分解在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地上、地下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枢纽。阔叶红松林是我国东北地区地带性顶级森林群落,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对阔叶红松林不同树种凋落叶分解过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增加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的基础数据,为研究阔叶红松林的养分循环和物质流动提供依据。以长白山阔叶红松林30个常见乔灌树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收集器法、野外分解袋法并结
二维层状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电学结构和垂直方向的量子限域效应,表现出优异的电学、光学和机械性质,在光电子半导体器件、柔性电子器件、能源存储、光电催化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而第V主族单质二维材料,包括黑磷烯、砷烯、锑烯和铋烯,由于其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和可调控的带隙,近年来引起了科研人员极大的注意。然而,除了黑磷烯外,第V主族的单质二维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对于实验合成和实际光电学性质的探索仍然不足。
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是地质历史中的一段重要变革期,这段时期见证了罗迪尼亚大陆最终的解体并伴随着冈瓦纳大陆的聚合,同时也见证了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巨大变化。对这些变化的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寒武纪真极移假说。然而,寒武纪的真极移假说尚存在很大争议。导致争议的原因主要在于全球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的古地磁数据数量较少、质量较低且年代约束较差,而反对者认为寒武纪真极移假说的真实性取决于古地磁数据的选取。检验真极移
树木结构的建模不仅增强了三维场景的真实感,更重要的是提供了科学管理森林植被的有效方法。传统树木建模方法缺少描述树木枝干几何结构的详细信息,而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 DAR)点云包含了各点间的相对位置、局部拓扑结构和整体几何形状等空间信息,为重建精确的树木结构提供了详细信息。目前树木建模研究缺乏关注重建树木结构的精细程度和几何精度,算法通用性差,容易产
灾害通常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灾害虚拟地理环境可直观展现灾害区域当前、过去和未来情况,可为灾害应急相关的各类人员提供直观的信息支持与决策分析功能,这对减轻灾害可能造成的各种潜在不利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虽然灾害虚拟地理环境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在面对灾害应急响应时仍存在移动性不足、沉浸感弱、缺少场景协同可视化等问题,难以有效支撑空间异地分布的不同用户更快、更好地感知与认知灾害环境。针对上述问题
青藏高原草地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出现多种退化斑块,氮素是影响退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维持、发展的关键因子。改变退化草地生态系统中氮含量是探索退化草地结构和功能恢复机制的有效途径。氮添加在改变高寒退化草地土壤环境的同时,对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结构和功能产生的影响不可忽视。高寒退化草地脆弱性高、敏感性高、稳定性低、环境条件恶劣,退化和氮添加对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的驱动机制极为复杂。退化草地植物群落和微生物
学位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尤其是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物种丧失的加剧,探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及其内在机制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功能以及缓解全球气候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探讨森林中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是相关研究的重点领域。近年来,学者们围绕森林生态系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在温带次生林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
近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和材料等学科的交叉发展,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刺激响应生物医用材料在药物递送、组织工程、医疗器械和生物传感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在众多的生物医用材料中,天然多糖以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安全性等优点备受关注。灵芝多糖(Ganoderma Lucidum polysaccharide,GLP)是传统名贵中药材灵芝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在传统医疗中通常被直接用作药物或参与辅助治疗。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