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东北地区有大面积需人工造林的荒山荒地,以及面积广阔的矿山土急需复垦,这些立地条件下,土壤养分缺乏常普遍存在。落叶松是当地造林的先锋树种,但在较严重的土壤贫瘠条件下,其成活与生长仍受很大限制。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研究了养分缺乏下落叶松根际土壤中有机酸的种类和数量,以及优势有机酸对暗棕壤磷有效性和落叶松幼苗吸收、运输磷素养分的影响,以探讨利用有机酸提高养分缺乏下落叶松幼苗抗土壤贫瘠能力的可行性机制,从而为提高落叶松对土壤养分胁迫的适应能力提供理论支持。主要结论如下:(1)土壤养分缺乏条件下落叶松幼苗根际土壤中有机酸种类增多,其影响因养分缺乏的时间和程度而异。从养分缺乏时间看,新增有机酸的种类顺序为30d>3d>10d。对于不同的养分缺乏水平,养分缺乏越重则新增的有机酸种类越多。土壤养分缺乏还增加有机酸数量,也因养分缺乏时间和程度而异:在较短时间内,养分缺乏越重有机酸数量的增幅越大,时间较长则养分缺乏较轻的处理增幅较大。有机酸总量随处理时间延长而降低,即3d>10d>30d,大多数有机酸以3d数量增幅最大。对于不同种类的有机酸,一般苹果酸数量增幅较大,其次为柠檬酸或草酸。各有机酸数量占有机酸总量的比例排序未变。(2)与A1层暗棕壤相比,A1与B层混合土壤的速效磷含量降低。外源有机酸处理后,混合暗棕壤的速效磷含量升高,3种有机酸的作用强弱为琥珀酸>柠檬酸>草酸,一般以5.0 mmol/L、20 d时提高效果最显著。(3)土壤养分缺乏处理后,落叶松幼苗根系和叶片的磷累积量和磷吸收效率降低,外源有机酸处理后,二者均升高,升高幅度因处理时间、有机酸浓度和种类而异:对于根系,20 d和30 d结果高于10 d,叶片则10 d和20 d结果高于30 d,说明处理前期磷被吸收后向叶片的转移量较大,而后期则更多地在根中积累;3种有机酸大多在10.0 mmol/L提高幅度最大;不同有机酸的增幅为琥珀酸>柠檬酸>草酸。因此,外源有机酸能提高苗木对养分缺乏土壤中磷的吸收和积累能力,进而提高其对养分缺乏土壤的耐性和适应能力。(4)外源有机酸降低了落叶松幼苗根系和叶片的磷利用效率,二者因处理时间、有机酸种类和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在3个处理时间内,20 d降幅最大,其次为10 d,再次为30 d;5.0 mmol/L降幅最大,其次为10.0、1.0 mmol/L,0.2 mmol/L降幅最小;不同种类有机酸的降幅为玻珀酸>柠檬酸>草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