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静脉高压离肝性血流动力学的CT影像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wan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  明确门静脉高压侧支循环形成后不同的离肝性血流途径、自然分流途径及起始血管、交通支的形成及其形成方式、形态学改变。为临床制定正确全面的治疗方法提供良好的依据,在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外科诊治中,通过了解门静脉系统自然分流后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能更好的进行术前评估、术式选择、术后随访及预后判断,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研究方法:  患者在有经验的技师指导下仰卧于CT(computed tomography)扫描床,头先进,水平线定于剑突下,纵线为前正中线,由经验丰富的副主任医师巡诊,扫描前半小时口服1%泛影葡安1000 mL以充盈胃肠道,行常规血管增强扫描,层厚8 mm,螺距1.5 mm,从膈顶至肝下缘分别行平扫和动态三期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以2.8mL/s的速度注射非离子造影剂[碘比乐(上海博莱科信谊药业)]90 mL,开始注射后28s进行动脉期扫描,36s行门静脉期扫描,扫描结束后10 min行延迟扫描。研究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判断差异有显著性。  研究结果:  1、侧枝循环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发病的差别:  从该60份病例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且年龄跨度大,最小者5岁,最大者73岁,其年龄分布以40-60岁最为密集;共发现侧枝循环血管168处,其中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病例占63.3%、胃底静脉曲张占到48.3%、胃冠状静脉曲张占50%,这些侧枝血管在所有的侧枝血管中出现的比例明显较其他类型高,除上述常见的侧枝血管外,尚可见到一些较为少见的侧枝循环血管,如:心包膈静脉交通支、脾与肝左静脉交通支、脾与左卵巢交通支等,了解对PHT患者的病情评估、个体化治疗、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肝炎后肝硬化与原发性肝癌较其它类型的肝脏疾病发生侧枝循环的比率高,前者占48.4%,后者占33.3%,侧枝循环血管丰富,其次为酒精性肝硬化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所占比例分别为6.7%和3.3%,这与我国的流行病学是一致的。  2.临床上评价肝功能的Child-Pugh分级方法与门静脉高压侧枝循环血管的直径进行比较,经方差分析,P值大于0.05,没有统计学意义,侧枝循环血管的直径的大小并不能说明肝功能的好坏,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3、肝功能的Child-Pugh分级方法与侧枝血管的开放多少进行比较,只有A与C组有统计学意义,B与C、A与B等均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当开放的侧枝循环血管很多时,对肝功能是比较差的,说明其与肝功能的有一定的相关性。  结论:  1、门静脉高压离肝性血流男性的发病率远高于女性;  2、在所有的侧枝血管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生率最高,近年发现一些较为少见的侧枝血管;近年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发现了一些较为少见的侧枝血管:如:脾静脉与门脉左支交通、脾与左卵巢静脉相通、心包-膈静脉交通等。  3、侧枝血管的直径的大小与肝功能的好坏程度的高低无明显的相关性;  4、侧枝血管量的多少与肝功能的好坏有一定的相关性。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