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视野下的幸福问题研究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r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幸福是人们的永恒追求,也是古今中外人们探讨的重大课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释道认为幸福就是“德”“乐”,并主张“修身养性”、“知足”、“见心识性”等反求诸己式的方式来追求幸福。在西方,快乐论者认为“幸福是快乐”;理性主义者认为“幸福是德性”;宗教神学家认为“幸福只存在于天堂”;客观主义者认为“幸福是需要、欲望的满足”。不同于以往哲学家们思辨式的幸福观,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以实践为基础,强调现实的个人是幸福的主体,通过创造性实践劳动来改变人的自身和外在生存环境,摆脱劳动异化状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进而提出建立追求幸福的终极目标——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告诉人们,幸福既是一种现实,更是一种可能;可能性的幸福转变为现实性的幸福,需要人们不断斗争、劳动、创造。这提示人们与其谈论“什么是幸福”,不如探讨“如何追求幸福”。如何追求幸福的问题,就是幸福的可能性及其向现实转化的问题。这是关于幸福问题的一种观念上的变革或转换。因为幸福是什么的问题,为人们经常谈论并熟悉;然而,幸福的追求即可能性问题,却少有人去思考,还未见学术界有论及。因此,笔者在马克思主义幸福思想的指导下,对幸福问题进行可能性的研究,对幸福进行释义以及历史考察,对幸福的可能性进行本质内涵分析,同时对幸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以及二者之间转化的条件、实践原则进行探析,以便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幸福问题提供科学具体的思路和结论。这科学具体的思路和结论为:在可能性视野下,幸福是一种追求,是不满足于平淡生活的人所追求的幸福,是在幸福的基础上要追求的更高的幸福,是在不幸的情况下化逆境为机遇进而获得顺境的幸福。为推动可能性幸福向现实性幸福转化,必须正确认识自我,选择合适的人生目标;积极努力进取,追求全面幸福;权衡取舍利弊,追求更高幸福;辩证看待现实,警惕幸福的逆反。
其他文献
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少年司法制度是一个国家法治建设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经过近三十年司法实践的探索,我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对于未成年人
随着网络自由化的发展,关于国家主权之原有理论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挑战,本文重点对网络自由化对原有国家主权理论的挑战和影响做一论述。通过介绍网络的特点,引入了网络自由化这
预告登记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首先,我国物权法对于预告登记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效力、善意取得等实体问题和发生、涂消、转让等程序性问题存在漏洞甚至空白,与外国预告登记
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几次大的变革,每一次生产力的飞跃都引起社会结构相应地变动,无论社会历史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转换,人的发展都成为历史进步的核心内容。在总结和揭示世界
补充侦查制度是承载双重价值的刑事诉讼程序。一方面,为了实现实体正义价值,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方式对案件的事实予以查明[1],保障实体正义价值的实现;另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