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国家体育总局使用国家体育彩票公益金资助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动建设的向青少年提供体育服务的民办非企业类型的社会组织。俱乐部创建的主要任务是为了丰富青少年课外业余生活,培养青少年体育爱好、兴趣和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传授体育技能,发现、培养体育人才,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数量上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但仍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实际情况不容乐观。截至2016年,天津市共创建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45所。本文试图通过对天津市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进行生存状态的调查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数理统计法对俱乐部的发展状况、困境、制约因素、发展思路和对策进行了研究探讨,对俱乐部的数量变化,分布状况、依托单位类型、生存类型,生存状态等情况进行较为客观的分析。研究发现:(1)天津市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在全国32个省市中创建数量处于中等水平,一直处在稳中向好的发展趋势;俱乐部区县上主要分布在市内六区;依托单位主要以学校为主,依托协会和社区俱乐部较少;开展项目以综合性俱乐部为主;未来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2)天津市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生存类型中,有的俱乐部已经退出注销,有的俱乐部已经名存实亡,有的俱乐部在正常开展;从整体上看,天津市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生存状态一般。生存状态呈现周期性特点。退出注销类俱乐部以依托学校类型居多,主要问题在于政策的导向性和效益问题。名存实亡类俱乐部处境较为尴尬,较多与依托单位存在一定的从属关系;正常开展俱乐部生存发展不均衡,主要问题在于对体育俱乐部的认识不足,一半俱乐部不收取俱乐部费用。依托各类学校俱乐部生存能力较低,主要问题在于场地的不开放和收费的不明确。依托体校类俱乐部活动与专业活动有业务重复。依托场馆类俱乐部发展情况较好。盈利俱乐部较少。从趋势上看,政策收紧,俱乐部将逐渐走上消亡。政策放宽,俱乐部将重新被激活。(3)影响天津市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生存状态的原因主要是外部环境不太完善,政策规定不明确,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缺乏统一的评估管理激励机制;内部治理能力有待提高,俱乐部定位不清晰,与依托单位职责划分不清,收费标准难制定,依赖性较强,对外开放能力不足;绩效水平不理想,缺乏专业性人才和激励措施,导致创收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通过研究,提出以下对策:(1)合理规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布局和依托比例,丰富依托单位类型。(2)细化规范俱乐部法律法规,保障政策落实,形成部门互通,政策相通。(3)对不同生存类别俱乐部进行分门别类的扶持与指导,提升整体生存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