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生态批评视野下的中国当代生态诗歌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_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生态危机、思想危机、诗歌危机三重危机之下,中国当代生态诗歌诞生于60年代的台湾。虽然大陆生态诗歌起步较晚,于90年代才发展起来,但近年来中国生态诗的创作已有走向繁盛的趋势,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评论和研究。然而,中国当代生态诗人的生态思想还不够成熟,生态诗歌理论的研究和指导还不够自觉主动和系统化,生态诗歌创作的经验还不够丰富。中国生态诗歌当下虽然已经“悄悄集群”,但仍然没有进入主流文学。 本文运用西方生态批评理论来阐释、论述中国当代生态诗歌的原因是:在生态诗歌创作越来越蔚为大观之时,生态诗歌批评也应该跟紧步伐;中国的诗歌评论较多,而学术性的诗歌批评仍然很少,中国的生态批评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现有的理论多是来源于西方生态批评,而西方生态批评理论已经臻于成熟和丰富,已经成为多个系统化的体系;在世界生态诗歌及相关研究已经渐趋成熟的今天,中国生态诗歌及其研究亟需各种“养分”--西方生态思想和中国传统生态思想,西方趋于系统化的生态诗学理论,独特的汉语生态诗歌艺术创作方法及对它的鉴赏理论,中西结合的生态美学、生态哲学等等。 本文以中国当代生态诗歌和诗人为研究对象,从三本主要的当代中国生态诗集中阅读了两百多首生态诗歌,并选取了近百首进行分析。被选取的诗歌都具有明显的或者深刻的生态思想,可以运用西方生态批评理论来论证。本文所引用的西方批评理论多是论者在英文资料整理的过程中自行翻译的,理论的运用也参考了西方批评理论对西方生态诗歌的批评方法。另外,中国的诗歌评论、中国的生态美学思想(特别是主体间性审美)都在文本分析和特征概括等方面给了论者以启发。 本文在具体的文本分析基础上,进行了生态诗歌与生态思想的相互阐释,即以生态思想评介生态诗歌和以生态诗歌阐发生态思想。论文还力求在生态诗歌审美体验的高峰、生态审丑、精神生态的悲剧、悲剧精神、女性与儿童视角的生态重建等方面开拓新的议题,从诗歌艺术的角度探索生态思想的表达。注重“生态”与“诗歌”的结合是本文的独特之处,与以往只注重生态诗歌的生态思想而忽略它本身的诗歌形式、语言、表现技巧、诗性情绪等方面的研究有很大不同。 本文在论述时首要坚持的是生态整体观,包括大地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简单生活观”等等。用作批判的生态理论也来源于西方的生态哲学、生态学、生态社会学理论,某些论述也涉及生态经济学、生态城市规划理论等相关学科。 本文首先梳理了生态诗歌批评史,并定义了生态诗歌。正文部分以中国生态诗的生态整体观为的论述首要重点,也从最能体现生态诗歌价值的批判性方面,发掘了诗歌文本对导致生态危机的各种思想根源的批判,探求了生态诗对回归自然和生态重建的意义,并把生态诗对生态悲剧和精神生态悲剧的再现放在悲剧艺术和生态批评的视野下考察。 本文可以说是国内外首次专门以中国生态诗歌为对象的系统性学术研究,也是第一篇生态批评理论与生态诗歌相互阐释、生态思想与诗歌艺术相结合的长篇论文。其系统性主要体现在:对生态整体主义各种主要观点、对生态思想里的各种主要的批判性理论分专题以诗歌文本分析来阐释,对于诗歌的其他思想内涵和审美特征也进行了分层次、有条理的论述。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面对两千年高度发展的诗歌传统,面对过于丰厚的诗歌文化遗产和俗滥的诗歌形式所造成的困窘,避俗避熟已经是极为艰难了。清末民初的诗论家陈衍,对既有的诗歌经验作了有限的抗拒,成
在语言本体研究中,能愿动词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词类,语言学家对其概念、定义、范围、分类等观点各不相同,而语言本体的研究又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策
根据炼焦生产工艺的实际状况,论述了焦化厂煤场管理系统、焦炭质量预测系统和配煤优化系统的应用过程.由三系统组成的焦化厂生产信息系统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在天津天铁实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