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迁徙鸟类通常依赖若干重要的中途停歇地进行能量补充,以完成长距离迁徙。然而,全球范围内滨海湿地丧失和退化,特别是位于东亚-澳大利亚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黄(渤)海湿地,是造成大量鸻鹬类鸟类种群快速下降的重要原因。科学评估在栖息地不断退化生境中,鸻鹬类鸟类的取食选择和食物质量,对于了解鸟类迁徙策略、能量积累及面临的威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大杓鹬和白腰杓鹬是两种体型最大的同域分布的鸻鹬类,均依赖黄渤海地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迁徙鸟类通常依赖若干重要的中途停歇地进行能量补充,以完成长距离迁徙。然而,全球范围内滨海湿地丧失和退化,特别是位于东亚-澳大利亚西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黄(渤)海湿地,是造成大量鸻鹬类鸟类种群快速下降的重要原因。科学评估在栖息地不断退化生境中,鸻鹬类鸟类的取食选择和食物质量,对于了解鸟类迁徙策略、能量积累及面临的威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大杓鹬和白腰杓鹬是两种体型最大的同域分布的鸻鹬类,均依赖黄渤海地区的潮间带滩涂和翅碱蓬盐沼湿地进行觅食。前期的研究表明,这两种杓鹬均可以取食滩涂的蟹类,也兼食螺类和沙蚕等多种底栖生物。然而,不同螃蟹的大小、食物可消化质量等存在明显的种间、性别和大小差异。确定两种杓鹬对滩涂蟹类的取食选择或可能的种间差异对我们深入了解两种杓鹬的取食策略进化及生态分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选择位于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迁徙停歇的大杓鹬和白腰杓鹬为研究对象,采用取食行为观察(视频录像)和食丸分析的方法确定杓鹬的取食组成,结合觅食地的食物资源调查,分析杓鹬的取食选择,同时,基于螃蟹可消化质量的测定,分析螃蟹食物质量对杓鹬取食选择的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季节性和物种间的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行为观察发现两种杓鹬的食物组成存在较大差异。大杓鹬主要取食螃蟹(80.0%),偶尔取食沙蚕(2.9%);而白腰杓鹬则主要取食沙蚕(41.6%),其次为螃蟹(33.14%)。进一步采用食丸分析发现,两种杓鹬主要取食天津厚蟹(95.1%),其次是日本大眼蟹(4.36%)和宽身大眼蟹(0.57%),且螃蟹种类组成不存在显著性的季节差异(χ2=3.337,df=1,p=0.077)。对两种螃蟹的食物可消化质量的分析发现,两种螃蟹不存在明显的种间差异(天津厚蟹:0.236±0.056;日本大眼蟹:0.245±0.095;t=-1.539,df=553.415,p=0.124)。两种杓鹬对雌性螃蟹均具有有明显的选择倾向。取食组成中的雌性螃蟹比例(天津厚蟹:77.59%;日本大眼蟹:45.41%)均显著高于觅食地(天津厚蟹:25.76%;日本大眼蟹:34.10%),且春季对雌性天津厚蟹(85.55%)的选择比例明显高于秋季(69.32%;χ2=153.590,df=1,p<0.0001),而对雌性日本大眼蟹的选择不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春季:41.95%;秋季:55.36;χ2=3.500,df=1,p=0.061)。进一步对两种螃蟹性别间的食物质量分析发现,雌性天津厚蟹的食物质量显著高于雄性(雄性:0.229±0.055 vs.雌性:0.249±0.059;t=-3.393,df=388,p=0.001)。而日本大眼蟹的食物质量无明显性别差异(雄性:0.239±0.101 vs.雌性:0.257±0.080;t=-1.685,df=347,p=0.093)。对杓鹬取食的螃蟹大小分析发现,杓鹬对体型较小的天津厚蟹(取食:1.169±0.558 g vs.觅食地:2.342±1.357 g;t=-39.833,df=4811,p<0.001)具有明显的选择倾向,而对个体较大的日本大眼蟹(取食:2.621±1.456 g vs.觅食地:1.917±1.252 g;t=6.458,df=648,p<0.001)具有选择倾向。并且,杓鹬对螃蟹大小的取食选择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在春季取食的螃蟹大小(干重-天津厚蟹:1.160±0.674 g;日本大眼蟹:2.930±1.469 g)显著大于秋季(天津厚蟹:0.863±0.545 g;日本大眼蟹:1.684±0.887 g)。通过对不同大小螃蟹食物质量与个体大小的关系发现,天津厚蟹食物的可消化质量随个体大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特别是雄性),而日本大眼蟹则下降不明显。基于以上分析发现,两种杓鹬对螃蟹大小和性别的选择符合最优化取食理论,食物的可消化质量是影响杓鹬对螃蟹取食选择的主要因素,然而,两种杓鹬对螃蟹种类或其它食物的选择则不符合食物质量决定取食选择的推论。因此,我们认为,除了食物质量,食物的密度、可获得性等因素对杓鹬的取食选择也具有影响。此外,本研究未能完全区分出两种杓鹬的取食选择差异,主要原因是两种杓鹬的食丸十分类似,无法进行种类区分,后续采用更加准确的采样方法,或基于食丸中消化道碎屑残体DNA的分子分析等将为进一步物种鉴定和种间取食差异分析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
其他文献
碳酸钙在生物体和天然矿物中具有极高的丰度,是一种很重要的环境矿物。在碳酸钙矿化过程中,活性基团作为添加剂通常在晶体成核过程的早期起重要作用。然而,在此类研究中,关于聚合物中所含基团之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的研究很少,其影响机制也不清楚。揭示官能团之间的协同作用对碳酸钙结晶的控制机理,可为材料科学中类似的控制问题提供思路,为材料合成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设计依据。本文以衣康酸(IA)和N-乙烯基己内酰胺(N
巢寄生鸟类的雏鸟可以通过乞食声音的模拟来避免被寄主识别,促进亲鸟喂食。大杜鹃(Cuculus canorus)作为一种典型的巢寄生鸟类,能在一百多种鸟类巢中寄生。在不同的寄主巢中,大杜鹃雏鸟是否会根据寄主的不同而调整乞食声音,相应的乞食声音变化是否可以有效提高寄主的育雏努力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巢寄生雏鸟急促的叫声常被认为是超强刺激信号,同时,也有研究认为寄生鸟类的雏鸟需要调整乞食叫声策略来匹配寄
社会性单配制鸟类在养育后代的过程中,配偶双方会有不同的育雏投入策略。鸟类亲代抚育是雌雄双亲之间的合作,同时也存在冲突,这是双亲之间相互权衡的结果,当亲鸟一方的投入减少或完全消失时,另一方将如何做出调整是目前鸟类行为学家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杂色山雀(Sittiparus varius)是社会性单配制、双亲共同育雏的鸟类,本研究以杂色山雀为研究对象,于2019-2020年在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
2020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新职业群体提供更广阔舞台》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新经济孕育新职业,新职业是发展变革中的职业类型,不可避免存在‘成长的烦恼’。……新职业的发展对传统管理手段、劳动法律体系、就业管理服务、社会保障政策、技能教育培训等提出新要求,如何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在发展变化中不断补齐短板,促进新职业走上正规化、专业化发展道路,是一道亟待解答的课题。"凡益之道,
鸟类的繁殖投入研究一直是鸟类行为生态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虽然迄今为止发表的研究文章很多,但对于鸟类繁殖策略的研究在很多方面并未取得一致结论。尤其是在亲本质量与繁殖投入关系的研究中,因鸟种不同,采用的亲本质量评价指标不同,导致结果不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因此该问题还有待继续深入探讨。鸣声是鸟类的重要生物学特征,尤其对于鸣禽来说,鸣声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信息。鸣声可否预示鸟类的身体状况,是否与个体质量、繁
社区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暴露出目前我国社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治理能力较弱。文章对疫情爆发后社区在人员排查、人员管控、宣传教育、生活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暴露出的多元治理体系不完善、公共卫生资源储备不充分、智能化建设水平不高、居民归属感认同感不强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分析,提出提升社区韧性能力的四条路径:构建社区多元治理体系;补足公共卫生资源短板;加紧智慧社区建设步伐;培育居民凝心聚力文
新民地处辽宁省辽河平原中部地区,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是候鸟重要的迁徙停歇地和繁殖地,鸟类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但尚未有人对其鸟类状况进行过系统调查与研究。开展此研究,可为当地的鸟类多样性保护和栖息地管理提供科学详尽的本底资料,同时也可为新民地区在兼顾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开展经济发展规划提供重要参考。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我们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对新民各主要生境类型中的鸟类种类
植被在多数鸟类生活史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在繁殖阶段,筑巢生境的选择决定着鸟类繁殖巢的命运。鸟类筑巢时常依赖植被的隐蔽作用躲避天敌,或选择在无遮蔽物的裸露地面,以方便观察各种威胁的靠近,这是繁殖鸟类在躲避捕食者与视野障碍之间的权衡。碱蓬(Suaeda glauca)是渤海湾沿岸广泛分布的一种盐碱地植被。这种植被类型在鸟类的繁殖生态中的作用还不清楚。本研究以一种地面繁殖鸟类—环颈鸻(Charadrius
近年来,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成为热点话题,其中的量子纠错码也引起广泛关注,构造具有好的参数的量子纠错码极其重要.而在量子纠错码中,纠缠辅助量子纠错码也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学者们主要通过广义Reed-Solomon码、常循环码、负循环码等构造了大量的纠缠辅助量子纠错码.本论文主要以有限域上常循环码和广义Reed-Solomon码为理论基础,构造了四类纠缠辅助量子纠错码.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
星星草、虎尾草、野大麦和羊草种群在东北松嫩平原碱化草甸广泛分布,并且都可以在碱化斑块的生境条件下形成单优势种群落,对治理和改良盐碱草甸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无性系植物种群内由于个体的发育时间或生长位置等差异性,导致植株大小存在差异。同时,开花期往往具有一定时间范围,其进入生殖生长阶段的时间有所差异。本研究对星星草、虎尾草、野大麦和羊草种群生殖分蘖株在不同生殖生长时间条件下进行大样本随机标记与取样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