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猪瘟病毒为对象,针对其反向遗传操作技术中的全长cDNA细胞转染与特性鉴定的方法展开研究。通过筛选猪瘟病毒及其全长cDNA的敏感细胞,摸索培养条件,探索增殖表达规律,建立适宜的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以便为猪瘟病毒反向遗传操作提供技术方法和可操作的实验条件。 以猪瘟C-株弱毒疫苗株、经典强毒石门株和C-株全长cDNA为实验材料,以免疫荧光技术为主;结合ELISA和RT-PCR检测技术,对其在培养细胞中的增殖特性和表达规律进行了比较研究。完成主要内容为,1)将C-株兔脾毒和石门株血毒分别适应SK6细胞和PK15细胞,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其在培养细胞内的增殖过程;2)应用脂质体成功将构建的病毒RNA转染入宿主细胞,并用免疫荧光对其在细胞内的表达规律进行了探索;3)将RT—PCR、套式PCR、免疫荧光染色和夹心ELISA等方法进行组合,建立了CSFV全长cDNA转染细胞的全程鉴定技术。 实验发现,1)C-株弱毒可在SK6细胞中生长,但难以适应PK15细胞。石门株强毒能在PK15细胞中生长,但难以适应SK6细胞。2)CSFV感染细胞后6~8h,在胞质中开始出现荧光斑。感染9h时,细胞中的绿色荧光基本充满胞质,并可衬映出细胞及细胞核的轮廓。感染12h后,胞质中荧光进一步增强。24h后,染色细胞由原来的单个发展为成片分布,表明初期感染细胞已释放出子代病毒,扩散并感染了周围的细胞。24h~36h,被感染细胞已连片。感染48h后,几乎全部细胞被CSFV感染。另外,我们还观察到,接毒后12~24h的感染细胞荧光最强,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荧光的强度逐渐减弱,被感染细胞数目却呈上升趋势。3)通过免疫荧光观察,体外构建的病毒RNA转染入细胞后的表达规律基本与自然病毒相同,表达的CSFV抗原依然聚集在细胞核周围的内质网富集区。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视野中被感染细胞数量增多。4)全长cDNA转染细胞后检测发现,RT-PCR和免疫荧光染色的阳性结果在cDNA转染细胞的传代过程中出现较早,而夹心ELISA的阳性结果在细胞传至第10代时才出现,这一结果与检测方法的敏感性有关。病毒RNA在转染早期表达量较低,经过多次传代能提高病毒抗原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