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离散波导阵列成像与光束调控特性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hj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超构材料通过亚波长微结构的设计可以实现等效电磁参数调控,从而实现超构材料与光波作用方式的调控。光波在其中传输时,会出现许多在自然材料中所没有的超常光学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研究,在光信息处理以及全光互联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为了突破衍射极限,基于表面等离激元(SPPs)的超构材料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以石墨烯为载体的阵列结构相比传统的金属阵列具有更多优势。对于中红外波长区的SPPs,石墨烯对其约束更强而损耗更小。除此之外,石墨烯材料的可调控性也是金属材料所不具有的。本论文中,分别以耦合波理论和频域有限差分方法对表面等离激元在石墨烯阵列中的成像与传播调控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吻合的较好。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将耦合波理论用于解决在弱耦合条件下石墨烯阵列中表面等离激元的传播问题。建立了适用于石墨烯波导阵列的耦合波方程。并通过编写频域有限差分方法(FDFD)计算程序验证了该理论的正确性,为研究表面等离激元在石墨烯阵列中的传播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持。(2)首次提出了在弱耦合条件下石墨烯阵列中存在的离散表面等离激元泰伯效应。与连续的表面等离激元泰伯效应相比,泰伯距离可以通过调节石墨烯阵列的化学势和层间距而改变。泰伯距离可以缩小至入射波长的二十分之一,这是由于相邻波导中表面等离激元之间的耦合作用造成的。这种离散的表面等离激元泰伯效应在亚波长成像设备的制作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3)利用化学势渐变和介质宽度渐变两种不同结构的石墨烯阵列产生SPPs的空间布洛赫振荡。在这两种石墨烯阵列中,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均有SPPs传播常数的梯度。第一种阵列中SPPs传播常数梯度是通过逐渐变化每个石墨烯的介电常数而获得。我们利用耦合波理论解析地得到了多波导激发方式下SPPs在阵列中的强度分布,展现了振荡模式的SPPs空间布洛赫振荡效应。用频域有限差分法模拟不同激发方式下SPPs在这两种波导阵列中传播,获得了与耦合波理论相吻合的结果。第二种石墨烯阵列通过逐渐变化石墨烯之间的介质层宽度而获得SPPs传播常数梯度,同样用FDFD模拟了多波导激发方式下SPPs在波导阵列中的强度分布。不同与前一种情况,多波导激发方式下SPPs仅呈现了简谐振荡效应。(4)我们首次提出了在双周期石墨烯阵列中存在表面等离激元的颤振效应。通过传输矩阵方法和耦合波理论精确得到了该结构中SPPs的衍射曲线和带隙结构。用频域有限差分法模拟了SPPs在这种波导阵列中传播图像,获得了与耦合波理论相吻合的结果。其颤振运动的周期达到了微米量级而振幅也有几十个纳米,因而更便于在实验上进行观察。(5)用800nm波长脉宽为50飞秒的激光器结合Z扫描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石墨烯溶液的非线性吸收和光限幅特性。样品表现出的大的反饱和吸收来源于双光子吸收机制。这种非线性特性导致当入射激光能量大于0.3J/cm2时,石墨烯样品归一化透过率显著减小,从而达到光限幅的目的。通过对不同浓度测量结果的比较,随着浓度的增加,这种非线性吸收效应逐渐增强,但当浓度超过10mg/L后,由于石墨烯薄片的聚集效应会造成非线性吸收效应减弱。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方法: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乳腺癌49例,并针对患者心理、并发症等采取护理措施。结果:49例患者顺利完成化疗,总有效率为89.8
一、问题提出新课程理念致力于学生主动建构、探索知识能力的培养,当下高中数学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实施课堂教学.从中学生角度考虑,部分高中生在心里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方面出
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定于2007年7月16日—1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  会”,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 承办单位: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  支持单位: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   博览会主题:数字创新出版网络改变世界  博览会内容:   一、高峰论坛  1.主论坛:领导报告、学术报告、产业报告、
作为单模光纤与硅基光电子芯片之间的光耦合接口,光栅耦合器具有强对准容差能力、可随意放置以及晶圆级测试能力等一系列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硅基光耦合和光封装.然而为了
面对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及由此带来的能源和环境危机,寻找新型可再生、无污染的替代能源已经刻不容缓。利用太阳能光催化分解水制氢,将太阳能转换为可存储、高能量密度且清洁
PLC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控制器,也是现代数控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软PLC较传统硬件PLC有诸多优势。本文研究了软PLC的系统结构,提出了在ARM+DSP数控系统平台上的应用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