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率政策的有效性是指在既定的经济制度、金融结构和金融制度下,货币当局选择特定的货币政策体系,通过利率政策工具的操作实现最终目标的程度。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取决于实体经济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实体经济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又取决于金融结构和经济结构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近年来,我国更加频繁的依靠利率政策来对经济活动进行调控。因此,研究金融、经济改革对利率政策有效性的影响,有助于评价过去金融、经济改革的成效,对于把握改革的方向和进一步推进金融、经济改革,提高利率政策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当前货币政策特别是利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已往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证实,1997年之前,国内利率变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相当微弱。但是,随着市场导向的金融、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政策的执行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利率政策执行环境的这些变化,是不是使得实体经济对利率变化的反应更敏感了,或者说利率政策有效性是不是提高了?在我国,利率的变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直接影响企业的信贷需求来实现,因此本文选择信贷需求为切入点,来研究利率的有效性。本文借鉴了Dickinson(2007)的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对样本总体进行回归分析,估计整个样本时期内贷款利率变化对贷款总额的影响情况;其次,把全部样本分成两个前后两个子样本,然后分别进行回归分析,估计前后两个样本的利率变化对贷款总额产生的影响,用以比较前后两个子样本中贷款利率变化对贷款总额的影响程度是否随时间发生变化。实证研究发现,随着金融经济改革的深入,信贷需求对利率变化的反应变得敏感了一些,但还不是很有效。贷款利率的变化对信贷需求的影响系数从前期子样本回归系数-0.026变为-0.091,系数绝对值的增加表明利率的影响在增加,这样的结果,可能是经济、金融改革的进展增强了利率政策效果的一个迹象。多年的改革进程使得利率政策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作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改革使得各经济主体的约束增强了,从而在微观层面上体现了贷款利率上升、贷款需求减少的状况。市场导向的金融、经济改革对利率政策的有效性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因此,本文建议:进一步沿着市场导向构建市场经济的制度框架。这个框架包括了政府、企业、银行和市场等四个方面(其他别的因素都可以归纳到其中的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中),因此本文在这四个方面上,相应地提出一些改革的建议。这些建议的目的在于:只有建立健全市场导向的制度安排,才能使微观经济体成为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理性经济主体,使得微观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对利率的变化作出具相关性的信贷需求及投资和产出等合理的微观决策,从而提高了利率政策的有效性,也就提高了货币政策的效用,实现有效的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