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作为大学生群体的组成部分高职生,比普通类的大学生面临着更多的学习、就业的压力,自然也就越容易造成一些心理障碍,影响其心理健康。所以研究其职业心理,对高职生职业、学业和心理健康状况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调查发现,时下部分高职大学生受计划经济年代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对职业选择存在不切实际“攀高”现象,脱离高职大学生自身人才类型实际,片面追求“二高一好”(高工资、高稳定、条件好)就业单位;可是,现实社会提供给他们选择的就业单位常常是工作环境条件不是很好、最初工资待遇不是很高的基层企业或个体私营企业,就业理想与现实职业、自我需求与社会需求之间形成强烈反差。面对这样的强烈反差,他们处于矛盾的择业心理困惑之中。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兴趣在人的职业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职业价值观是人生观中相对稳定的东西,它会在职业生涯中影响着人们的择业行为、工作动机、责任心以及对职业的忠诚。职业价值观测验旨在考察个体的职业价值观结构,即与工作相关的内在需求以及对工作特质的要求。职业兴趣测验旨在评估个体的职业兴趣类型,即有什么样的职业偏好。个人的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与所从事的职业类型和职业环境相匹配,可以促进人能力的发挥,激发人的探索和创造欲望,增强人的职业适应性、稳定性和工作满意度。作为影响人们职业活动的心理因素,将职业价值观和职业兴趣结合起来,同时考察高职大学生的职业偏好以及所持的职业价值观结构,势必会大大提高对高职大学生择业行为以及日后职业活动的指导效能。因此,本研究以实证方法探明了当代高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的现状,并分析性别、家庭背景、年级等一些背景变量在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进而研究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兴趣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推进职业价值观深入研究的同时,为教育部门和企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凌文辁等人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问卷和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经过检验,两份问卷均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主要是为了了解高职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的特点,以及不同个体和外部因素对高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差异的影响,并探讨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兴趣之间的关系。所以,研究的样本是400名高职院校大学生。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大学生对职业价值观3个维度的重视程度依次为:保健因素>发展因素>声望地位因素。通过不同背景变量的差异分析,发现男性比女性更重视发展因素,随着年级的增高,保健因素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声望地位因素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家庭背景是城市的学生比家庭背景是农村的更重视声望地位因素和发展因素,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更重视保健因素。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职业兴趣与职业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高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的声望地位因素、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对某些类型职业兴趣的形成有一定的预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