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动力机制构建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fubao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关键时期,学生作为大学重要治理主体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学生参与大学治理是对现代大学人才培养本质职能的回应,也是完善治理结构、促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场动力理论和参与式治理理论为基础,将高校在读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构建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动力机制为目标,对我国高校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驱动因素及动力生成机理进行研究。研究界定了学生主体、大学治理和动力机制的概念、关系和影响因素,结合场动力理论和格里·斯托克构建的“促进公民参与的C.L.E.A.R模型”,将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驱动因素划分为“学生主体的内在驱动”和“学校场域的外在驱动”两个研究维度,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戴维·麦克莱兰的成就动机理论以及伯特·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论,深入分析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内在动力生成机理;根据斯托克的公民参与C.L.E.A.R模型及我国大学内部治理体制深入分析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外在动力生成机理,最终形成主体态度、参与需要、自我效能、参与制度、民主沟通和信息反馈六个维度的动力生成因素,由此形成学生参与大学治理驱动因素理论模型。  本研究尝试依据理论模型设计学生参与大学治理驱动因素量表,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参与大学治理驱动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学生所处学校类型、学科类别、学生干部经历、政治面貌以及学习成绩在参与大学治理的态度和积极性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学生主体的驱动因素与学校场域的驱动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并呈高度正相关关系。  依据实证分析所得的研究结论,构建了驱动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动力机制:在主体态度方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需求内生机制;在参与需要方面,构建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参与需要保障机制;在自我效能方面,构建提升学生参与能力的指导—服务机制;在参与制度方面,构建确保学生主体参与权实现的制度保障机制;在民主沟通方面,构建促进学生利益表达和权力行使的协商民主机制;在信息反馈方面,构建信息公开和意见反馈并行的良性治理机制。
其他文献
在媒介融合的传媒生态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电视媒体转型的必由之路。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在内容生产、商业模式、信息技术系统和组织结构上正在发生着巨
微博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其社交属性相对淡化,而媒体属性相对增强。越来越多的网民习惯于在微博上表达自己对社会事件的看法,提出自己的诉求,使得微博成为了网络主要的舆论场。舆情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纳税人的数量、经营方式、经营规模发生了很大变化,与此对应的税源管理工作,在管理力量、管理方式没有显著改善的情况下,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