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发展史及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出城市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风貌和特色,并且在城市发展中承担着一定功能。但是,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化过程与当时设计建造时的环境条件已发生显著变化。历史文化街区历经岁月洗礼,城市肌能和民俗建筑同步老化。伴随经济发展,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历史文化街区本身及周边场地条件、水系构成等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通过分析历史文化街区排水系统现状与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排水系统风险评估方法和改造的策略,以期为历史文化街区排水系统保护及改造提供支撑。首先,对历史文化街区排水系统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研究,较为系统地梳理了历史文化街区排水系统发展历程,从三个排水尺度系统归纳了历史文化街区排水系统的传统理念,并提出了基于流域管理的历史文化街区排水系统理念。通过实地调研与资料分析,总结并提出历史文化街区排水系统水安全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并对问题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改造策略。其次,将历史文化街区排水系统风险评估与现代城市排水模型(如InfoWorks ICM模型)技术相结合,通过调研发现建筑布局对场地洪涝灾害风险具有重要影响。借助于数学模型,分析了不同建筑布局的历史文化街区产汇流特征。模拟了不同坡度、不同坡向、不同重现期条件下,三种建筑布局对洪涝的适应性。通过数据对比,对不同布局方式历史文化街区的排水过程进行了分析比较,并针对不同布局形式街区的高风险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历史文化街区排水系统风险评估提供支撑。最后,以济南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为例,系统分析了历史文化街区排水系统改造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改造策略,并提出了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保护途径。论文基于对历史文化街区排水系统形式与发展的梳理,总结出历史文化街区典型排水模式和建筑布局方式,并研究了不同布局历史文化街区降雨时洪涝风险沿着街道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尤其对存在历史文化街区的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或保护性开发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