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化钛钉对骨质疏松症大鼠内植物—骨界面骨整合的效应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yougg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去卵巢大鼠骨质丢失情况,建立理想的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方法:取8-10周龄雌性Wistar大鼠56只,分为去卵巢组和对照组,其中,去卵巢组50只,对照组6只。饲养8周后采用Micro-CT扫描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去卵巢组和对照组相比,扫描图像显示股骨髁见更少的骨小梁结构,进一步的定量分析显示骨体积、骨密度、平均连接密度、骨小梁数目、骨小梁厚度均明显比对照组低,骨小梁间隔明显比对照组高。说明手术组与对照组相比,骨量明显减少,骨质明显疏松,大鼠骨质疏松症模型成功构建。结论:成年雌性Wistar大鼠去卵巢8周后可成功构建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本模型可广泛用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目的:评价功能化钛钉对骨质疏松症大鼠内植物-骨界面促骨整合的能力。方法:将四组表面经促细胞粘附活性多肽RGD、促成骨多肽OGP、二者联合(RGD+OGP)处理及未处理的各25枚钛钉,随机植入50只去势大鼠股骨髁,饲养8周后取出含内植物的股骨样本,采用Micro-CT扫描对图像进行分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通过EDS能谱分析元素组成,对含量进行定量检测;采用生物力学检测仪测量最大拔出力;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硬组织切片,并对图像定量分析骨体积和骨-植入材料接触面积,来明确功能化钛钉对骨质疏松症大鼠内植物-骨界面促骨整合的能力。结果:钛钉表面经RGD或(和)OGP处理后,植入去势大鼠股骨髁8周,与未经处理的钛钉相比,Micro-CT观察到更密集的骨小梁结构,骨密度明显增高;EDS能谱元素分析显示螺钉表面钙、磷含量明显增多;生物力学实验显示螺钉更加稳固,最大拔出力要更大;硬组织切片光镜观察和定量分析表明钛钉-骨界面间隙骨组织覆盖厚,数量增多。更为重要的是,RGD+OGP组显示出RGD和OGP具有在成骨性能方面增加的协同作用,能表现出更强的骨整合效应。结论:功能化钛钉对骨质疏松症大鼠内植物-骨界面具良好的促骨整合的作用。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目的 研究解聚素-金属蛋白酶17(ADAM1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本院60例手术切除的胃癌组织和2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ADAM17在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ADAM17在胃癌中的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 60例胃癌组织中ADAM17蛋白表达阳性
膀胱癌是世界第七大常见的恶性肿瘤,是中国泌尿系肿瘤最常见的致死原因。浸润性膀胱癌侵袭性强,进展迅速,患者死亡率高。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通过自我增殖产生异质性的肿瘤细胞群,促进肿瘤的生长、侵犯、转移、治疗抵抗和复发。对肿瘤进展至关重要的第二个因素是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即失去上皮标记物
目的:探讨ALDH1和ABCG2在三阴性乳腺癌和腋窝淋巴结中的表达情况,在乳腺癌发生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以及逆转ALDH1和ABCG2基因后的治疗效果。方法:56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采用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检测比较肿瘤组织、癌旁组织以及腋窝清扫淋巴结标本中ALDH1和ABCG2的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析肿瘤组
肺癌是国内外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SCLC)是肺癌的两大主要临床病理类型,约有80%-85%的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虽然目前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整体治疗效果不理想,总体生存率约为15%。近年来,对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做了大量研究,但非
第一部分SF-HAp/SDF-BMP支架的制作及其材料结构和性能表征【目的】构建能序贯释放SDF-1和BMP-2的SF/HAp生物支架,并评估相关物理和化学性能。【方法】选择高压静电喷射法制作丝素微球。对2%、4%、6%和8%浓度的SF溶液来制作微球通过SEM和粒径分析的方法筛选出合适的SF溶液浓度。按照n HAp/SF质量比分别为1:2、1:4、1:10和1:20的比例,采用超声震荡和磁性搅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