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倒春寒响应蛋白挖掘与功能分析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mafanwok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低温引起的小麦倒春寒现象频发,这对小麦生产造成严重的威胁,倒春寒已成为小麦产量损失的主要灾害之一。本研究从表型、生理和分子层面揭示了外源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对小麦春季低温胁迫的缓解机制,并利用Label-free技术对倒春寒响应关键蛋白进行挖掘,主要结果如下:
  外源ABA预处理显著提高了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郑麦9023在药隔期(ACFP)和四分体时期的抗冻能力。经过3天的低温胁迫后,ABA预处理显著提高了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的含量,提高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在低温胁迫条件下,ACFP和四分体时期经过ABA处理导致叶片抗坏血酸(ASA)和谷胱甘肽(GSH)水平显著升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编码ASA-GSH合成相关酶的8个基因和8个应激反应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结果表明ABA瞬时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此外,低温胁迫下ABA处理的小麦幼苗在ACFP和四分体时期的表达也存在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外源ABA以时间和发育阶段特定的方式提高了低温胁迫下小麦幼苗的GSH和ASA水平。本研究发现非依赖性ABA和依赖性ABA途径并不完全独立,非依赖性ABA胁迫应答基因在至少一个胁迫时间点被外源ABA诱导。与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植物激素诱导GSH和ASA水平的增加可能是通过差异调节编码ASA-GSH合成酶基因的表达所致。本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ABA诱导小麦倒春寒抗性的分子机制。
  利用差异蛋白组学技术对低温处理和正常生长的药隔期小麦品种郑麦7698进行差异蛋白组学分析,鉴定到一个新的小麦倒春寒响应蛋白(Delta-1-pyrroline-5-carboxylate synthase,P5CS),在小麦中克隆该蛋白基因,命名为TaP5CS。构建该基因的亚细胞定位载体并转化小麦原生质体,结果显示该基因定位在细胞膜,细胞质和部分叶绿体中。qRT-PCR结果表明,小麦TaP5CS基因受干旱、高盐、低温和高温四种非生物胁迫诱导表达;且该基因在小麦叶环、叶、叶鞘、根、颖壳、小穗、茎杆和茎节等八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并在小穗、茎杆和茎节中高丰度表达,表明TaP5CS基因在小麦组织中普遍存在并且具有组织表达特异性。功能研究表明,过表达TaP5CS的转基因小麦植株表现出增强的倒春寒抗性,相比之下,纯合突变体TaP5CS植株比野生型植株对倒春寒更敏感。过表达TaP5CS的植株比对照积累了更多的脯氨酸和MDA,以及更高的SOD、POD和过氧化氯酶(CAT)活性,并且过表达TaP5CS植株能显著降低H2O2的产生,抗氧化基因表达水平也高于对照植株。研究结果表明TaP5CS可能通过活性氧(ROS)介导的途径正向调节小麦倒春寒抗性。利用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鉴定到TaP5CS的互作蛋白,结果显示这些蛋白涉及抗氧化等多种代谢途径,为进一步解析TaP5CS调控小麦倒春寒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玉米是主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作物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位置。玉米籽粒突变体是研究籽粒性状的良好材料。构建玉米籽粒性状突变体库,鉴定和挖掘更多有关籽粒性状功能基因,可以丰富玉米的基因资源,为玉米分子设计育种奠定基础。本研究利用EMS诱变玉米骨干自交系郑58,构建玉米籽粒性状突变体库,并对一个籽粒大小突变体进行了基因定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构建了一个玉米籽粒性状突变体库利用浓度为0.
学位
小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人类饮食提供淀粉和能量。小麦的稳产和高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土壤矿质营养缺乏和各种病害的发生都严重影响小麦生长及产量。土壤中有效磷缺乏是限制小麦生长的关键因子之一,深入探究小麦磷胁迫响应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将有助于小麦磷营养高效基因资源的发现和利用;对目标养分胁迫基因在免疫体系中的交叉作用的探索也有助于小麦抗病机制研究和新种质的创制。本研究对小麦
学位
水稻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在我们国家有5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作为主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对优质稻米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培育优质水稻新品种成为当前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稻米蛋白质含量与稻米蒸煮食味品质之间呈负相关,蛋白质含量高的稻米食味品质往往较差。因此,阐明稻米蛋白质含量的遗传机制对稻米品质改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粳稻蛋白质含量存在差异的霸王鞭1和玉稻518进行
学位
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主要是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Fg)引起的世界性病害,长期威胁着国内外小麦的稳定生产。而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为提高抗病育种效率,亟需高效利用已克隆的重要赤霉病抗病基因并挖掘具有育种实用价值的优异种质资源。  近期报道的Fhb1基因对赤霉病具有较强的抗扩展能力,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
区域尺度的作物生长动态监测和产量预测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政策的制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作物模型能够模拟特定环境下作物的生长,已经在作物产量预测、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等领域广泛应用。但由于区域尺度的模型参数获取较为困难,作物模型在区域应用上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基于遥感的产量预测充分体现了遥感在空间、时间上的优势,极大的提高了作物估产的时效性和精度。但遥感只能获取瞬时的作物信息,且估产方法没有涉及作物的生
学位
针对黄淮平原典型农田土壤钾资源利用较低,土壤中钾素不能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的现状,探讨了不同施钾方式和施钾量条件下根际解钾微生物与根际土壤中钾素利用及根系活力的关系,以期为减少化肥施用,提高钾素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采用裂裂区设计,主区为肥料配施处理(A):设20%有机肥(鸡粪)+80%氮肥(A1),100%氮肥(A2)2个水平;副区为施钾量处理(B):设不施钾(B1)、减量施钾80kg·hm-2(
学位
为了筛选参与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毛蕊花糖苷生物合成相关的转录因子,在地黄转录组数据库中鉴定出具有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的WRKY基因转录本,分析诱导子处理后WRKY基因的表达特征,以及WRKY在地黄不同组织中的时空表达模式,确定可能参与毛蕊花糖苷合成的关键WRKY基因。为了研究候选WRKY基因的功能,建立了地黄的基因编辑体系。利用过量表达和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了其中一
学位
谷氨酰胺合成酶是小麦氮同化关键酶,包括胞液型(TaGS1)和质体型(TaGS2)两类,其中TaGS1又分为TaGS1(TaGS1.1)、TaGSr(TaGS1.2)和TaGSe(TaGS1.3),小麦是异源六倍体,有A、B、D三个染色体组,每组染色体都有一套TaGS同工酶基因。为了研究异源六倍体小麦A、B、D染色体组TaGS同工酶表达差异及调控机制,本项目测定了不同氮处理对氮高效品种豫麦49(YM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