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表明,课堂上最常见的言语互动模式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反馈(“IFR”: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课堂提问的有效利用能够给予学生产出语言的机会,可促进师生间的言语互动,培养学生的思维和交际能力等,成为普遍被采用的教学策略和课堂活动组织方式之一。教师提问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70年代后,随着研究的深入,受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和二语习得理论的影响,学生提问研究渐入视角。然而,相对于教师提问而言,学生提问研究仍然常被忽略,有待开发。此其一。其二,对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研究十分匮乏,从言语互动的角度来观察其提问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针对课堂提问研究中的上述空白,有必要对大学英语课堂提问,包括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进行一次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因此,笔者从大学英语课堂言语互动的视角来观察课堂提问,找出言语互动中课堂提问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探究促进大学英语课堂言语互动之路。 研究通过课堂观察和记录,借助问卷和访谈,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内容包括:课堂提问的目的、提问的频率、提问内容、提问类型、提问调整策略、等待时间、回答方式、反馈方式,师生对课堂提问的认知、喜好及相应缘由、评价和期待等。 研究的基本问题如下: 1、大学英语课堂中,师生的课堂提问有哪些问题及潜在的原因? 2、在这种课堂提问状况下,大学英语课堂中言语互动有什么特征? 3、如何使课堂提问更有效地促进师生言语互动? 本文采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得出了以下结论: 1、目前,从大学英语课堂言语互动的角度来看,提问存在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1)提问的目的主要在于检查或评价,而非为了交流。(2)教师一问到底,而学生很少发问。(3)过多有关教材知识的问题,缺少有关学习者本人和社会等有讨论意义的问题。(4)重在交际意义的参考性问题远少于展示性问题。(5)待时不足。(6)对学生的回应缺乏引导。(7)不反馈和随意反馈。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就教师和学生而言:一方面,两者欠缺交际互动的意识;另一方面两者缺少对提问的全面认识和理解,提问技巧阙如。 2、大学英语课堂言语互动模式依然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反馈”。在这种模式下,言语互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种形式上的低效互动,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师生、生生间交流性的言语互动。 3、为使提问能更有效地促进大学英语课堂的言语互动,急需变革当前的IRF互动模式,使其转化为师生、生生间交流性的言语互动;改善教师提问技巧,促进学生提问。 作者希望此项研究能够对致力于提高外语教学效率和发展学习者能力的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