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血压与肥胖均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关于肥胖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随后Landsberg等人开始用“obesity-related hypertension”对肥胖相关性高血压进行描述。尽管肥胖直接引起高血压的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两者间的关系已基本确立;然而另一个更具公共卫生学意义的危险因素“体重变化”与高血压的发生及血压之间的关系更值得引起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大多数研究仅仅观察体重变化(定义为基线与高血压发病或最后一次随访时的体重之差)这一笼统的单一指标,而实际上体重变化有多种涵义,因而该指标无法从多角度阐明体重变化对高血压影响的模式;还有部分研究只关注某性别的人群或者研究人群的年龄段非常窄,可能会使研究结论的推广存在局限性。此外,有部分研究基于横断面设计或自我报告的人体测量学指标,也会存在偏倚。 资料与方法:本研究基于“山东多中心纵向健康管理队列”,选取了2004年~2016年参加体检且年满18岁的城市汉族人群,构建高血压随访队列,体检两次及以上,排除身高、体重、收缩压和舒张压四个变量有缺失值者及首次体检时有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者,最终有87296人(其中,男45482人、女41814人)进入队列。首先定义了五种“体重变化”指标,分别为“绝对体重变化(基线与高血压发病或最后一次随访时的体重之差)”、“相对体重变化(绝对体重变化除以基线体重)”、“年均体重变化(绝对体重变化除以随访时间(年))”、“绝对BMI变化(基线与高血压发病或最后一次随访时的BMI之差)”和“BMI变化速率(以体检时间为自变量、BMI为因变量直线回归的斜率)”;每种指标有其不同的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意义。然后基于中国肥胖标准,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索城市汉族人群不同性别五种体重变化指标对高血压的影响;进而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模型)探究体重变化指标与血压变化的定量关系(由于在计算BMI变化速率时已用到多次随访的数据,故构建GEE模型时,只纳入前四个指标)。最后,求得不同体重变化指标与高血压和血压变化关联性的标准化回归系数,以便为人们科学减肥提供指导依据。 研究结果如下: 1.BMI和五种体重变化指标的高血压发病密度及其比较。①无论男女,不同BMI分组(分别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发病密度不同,且发病密度随BMI升高而增加;②无论男女,绝对体重变化、相对体重变化、年均体重变化、绝对BMI变化各分组的高血压发病密度均不同;除绝对体重变化中增重>10kg组未发现发病密度间的性别差异外(u=0.384,P=0.701),其余各组均为男性高于女性。 2.基线指标分析。所有纳入研究的体检指标均存在性别差异(P<0.001);除女性的HDL值高于男性外(P<0.001),其它基线指标均为男性高于女性(P<0.001)。 3.BMI和高血压关联性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RR值随BMI的增加而增大;无论男女,超重和肥胖均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男性:RR值分别为1.254、1.554;女性:RR值分别为1.245、1.700);低体重是男性高血压的保护因素(RR=0.780)。 4.五种体重变化指标与高血压关联性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①绝对体重变化(以绝对体重变化≤5kg作为参照组)。对于男性,减重>10kg、5kg<减重≤10kg及5kg<增重≤10kg的男性高血压发病风险降低(RR值分别为0.680、0.585和0.943),当增重>10kg时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RR=1.212);而对于女性,减重是高血压的保护因素(减重>10kg、5kg<减重≤10kg的RR值分别为0.716、0.652),增重是其危险因素(5kg<增重≤10kg、增重>10kg的RR值分别为1.124、4.005);②相对体重变化(以相对体重变化≤5%作为参照组)。减重>10%、5%<减重≤10%均能降低男女高血压的发病风险(男性:RR值分别为0.681、0.633;女性:RR值分别0.744、0.694),当增重>10%时会增加男女高血压的发病风险(男性:RR=1.083;女性:RR=2.100);⑤年均体重变化(以年均体重变化≤1kg作为参照组)。年均增重或减重>1kg时,男女的RR值均大于1;④绝对BMI变化(以BMI变化≤1kg/m2作为参照组)。无论男女,BMI减小>2kg/m2、1kg/m2<BMI减小≤2kg/m2均为高血压的保护因素(男性:RR值分别为0.520、0.703;女性:RR值分别为0.637、0.761);当BMI增大>2kg/m2时,女性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升高(RR=1.870);⑤BMI变化速率。无论男女,BMI变化速率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男性:RR=1.474;女性:RR=1.530);⑥依据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结果,无论男女,对高血压发病影响最大的指标均为BMI变化速率(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393、0.524)。 5.四种体重变化指标与血压变化的相关分析及其GEE模型结果显示:(1)体重变化指标与血压变化的相关分析:①无论男女,体重变化指标与SBP变化和DBP变化均存在正相关关系;②无论男女,体重变化指标与SBP变化的相关系数均大于与DBP变化的相关系数。(2)体重变化指标与血压变化关联性的GEE模型:①对于男性,除绝对BMI变化指标外,其它体重变化指标对SBP变化、DBP变化的影响均较小,绝对体重变化、相对体重变化、年均体重变化每升高一个水平,SBP平均升高0.0021mmHg、0.018mmHg、0.0011 mmHg,DBP平均升高0.0017mmHg、0.014mmHg、0.0007mmHg;绝对BMI变化每升高一个单位,SBP平均升高0.0026mmHg,DBP平均升高0.0021mmHg;②对于女性,除绝对BMI变化指标外,其它体重变化指标与DBP变化的关联性均大于其与SBP变化的关联性,绝对体重变化、相对体重变化、年均体重变化每升高一个水平,SBP平均升高0.0026mmHg、0.0020mmHg、0.0007mmHg,DBP平均升高0.4650mmHg、0.3014mmHg、0.1810mmHg;绝对BMI变化每升高一个单位,SBP平均升高0.0022mmHg,DBP平均升高0.3236mmHg。(3)依据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结果,无论男女,对SBP变化、DBP变化影响最重要的指标均为绝对BMI变化。 研究结论: 1.体重变化对血压有影响,但不同体重变化指标与高血压和血压变化的关联性均不相同。 2.依据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结果:①男性各体重变化指标的重要性依次为:BMI变化速率、年均体重变化、绝对BMI变化、绝对体重变化和相对体重变化;②女性各体重变化指标的重要性依次为:BMI变化速率、年均体重变化、相对体重变化、绝对体重变化和绝对BMI变化。 3.依据GEE模型标准化偏回归系数结果,无论男女,对SBP变化、DBP变化影响最重要的指标均为绝对BMI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