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点外部空间活力调查与研究——以永川10村为例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9yky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筹城乡建设背景下,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当前农村社会正在经历剧烈的转型,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大量外出务工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公共活动日益减少。另一方面,农村物质空间建设中,偏向于对城市居住区的简单复制,外部空间活力营造不足,对农民公共活动产生消极影响。农村公共活动的衰退导致农村社会关联断裂、集体行动能力减弱,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外部空间活力的相关问题,藉此展开研究,试图激发农村外部空间活力,重构农村公共领域。  通过回顾相关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批判和吸收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文章以永川10村为调研对象,通过田野调查,获取10村外部空间活力的现状与背景要素,在此基础上对10村进行整体解读,提出外部空间活力衰退是受到公共活动的“人”、“内容”、“空间”的影响;随后对各居民活力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居民点的多种背景要素会影响活力差异化。将调研获取的活力要素纳入历时性的梳理,按照“社会——活动——空间”的路线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外部空间活力的变迁,重点归纳了各个时期“空间”与“活动”的关系,由此提出了当代外部空间活力营造的机制。  针对机制,提出外部空间活力营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要构建“公共性”,需要在公共与私人两个领域保证空间的可进入性;第二个阶段要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发展“积极性”,使得空间能对公共活动提供持续的支撑能力。为此,借鉴相关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调研的实际案例,提出了外部空间“积极性”的设计策略。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重庆农村住房建造技术体系演变与现实技术策略研究》(51108474)支持。
其他文献
全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节主要对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城市更新理论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各自理论的发展特点和与城市发展的对应特征。 第二章,主要对几个比较成功
学位
长期以来,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都分布着许多以民族聚居为特征的少数民族居住区,由于这些少数民族有着自身特殊的文化背景、居住风俗和宗教信仰,因此,少数民族聚居区成了游离于城市
在倡导“人本主义”设计理念的今天,不管是城市规划还是景观设计,人的因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考虑得更多更细,公园的规划设计也从以前单纯对“物”(物质环境)的规划更多地转向对“
对地域性的关注是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展开的,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面貌的趋同现象严重,城市的地域特色正在逐步缺失。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建筑类型学在对城市地域特
  F·D·罗斯福总统纪念园设计是二十世纪中叶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环境设计实例,同时它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由风景园林师主持设计的总统纪念性空间设计作品,在美国风景园林
与平原城市不同,山地城市空间因为山地地形地物的介入,让城市空间变得更加丰富,但也伴随着更多城市空间问题的出现,这些空间问题最主要的体现是空间的狭小、不规整以及空间的
窗从它的产生到发展以及现状无不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近代以来,由于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整个社会的物质、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着,人民对地球及其环境的不间断的物质索
本文首先明确研究模式,即抽象图示结合文字性描述。通过这样的研究模式对建筑空间序列的构成要素:空间、运动、感知、时间,进行内涵、图式方面的探讨,并对各要素进行分类。再以要
目前,我国的能源形势日益紧迫,节能降耗成为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建筑的能耗在全国总能耗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并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建筑节能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进行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