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筹城乡建设背景下,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新农村建设。一方面,当前农村社会正在经历剧烈的转型,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大量外出务工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公共活动日益减少。另一方面,农村物质空间建设中,偏向于对城市居住区的简单复制,外部空间活力营造不足,对农民公共活动产生消极影响。农村公共活动的衰退导致农村社会关联断裂、集体行动能力减弱,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外部空间活力的相关问题,藉此展开研究,试图激发农村外部空间活力,重构农村公共领域。 通过回顾相关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批判和吸收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内容。文章以永川10村为调研对象,通过田野调查,获取10村外部空间活力的现状与背景要素,在此基础上对10村进行整体解读,提出外部空间活力衰退是受到公共活动的“人”、“内容”、“空间”的影响;随后对各居民活力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居民点的多种背景要素会影响活力差异化。将调研获取的活力要素纳入历时性的梳理,按照“社会——活动——空间”的路线阐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外部空间活力的变迁,重点归纳了各个时期“空间”与“活动”的关系,由此提出了当代外部空间活力营造的机制。 针对机制,提出外部空间活力营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要构建“公共性”,需要在公共与私人两个领域保证空间的可进入性;第二个阶段要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发展“积极性”,使得空间能对公共活动提供持续的支撑能力。为此,借鉴相关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调研的实际案例,提出了外部空间“积极性”的设计策略。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重庆农村住房建造技术体系演变与现实技术策略研究》(51108474)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