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与礼单:农民随礼行为中的互惠原则——基于上海市奉贤区N村的实证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landag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礼物及其相应的随礼行为,作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社会行动已经得到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广泛而持久的关注,而农民随礼行为作为中国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吸引了大量海内外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投身研究。从目前既有的礼物与随礼研究来看,学者们多倾向于选择发达城市和内地不发达农村作为研究对象,关注城市与农村的人情消费、社会关系网络建构等方面,而重点研究大都市的城郊结合部农村的随礼行为及行为背后的互惠原则的著作与成果极为少见。   本文以上海郊区农村为个案,考察婚礼、生育礼、丧礼三种生命礼仪,借助于农民家庭的礼单记录,透过村民与其家庭关系网络之间的礼尚往来,重点关注三种仪式性场合不同的参与者及其随礼状况,呈现农民家庭的人情关系网络构成,总结归纳农民随礼行为背后的互惠原则,与专注于内地或欠发达地区礼物流动研究形成照应,以期弥补对发达城市农村地区随礼行为研究的空白与缺憾。本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明问题缘起、研究方法,并简要交代个案村概况。第一章从中国传统礼文化写起,重点梳理礼物、随礼与互惠的既有研究并做简要评述。第二章介绍N村的主要随礼场合,描述婚礼、生育礼、丧礼三种生命礼仪,重点呈现这三种仪式性场合村民随礼的变迁。第三章分析一个村民家庭的婚礼、生育礼、丧礼礼单,构建村民家庭的人情关系网络,并对三种指向不同主体的随礼行为进行比较分析;从N村四户村民家庭的婚礼礼单出发,重点突出婚礼场合中人们的随礼行为与关系网络。第四章以一个村民家庭的婚礼礼单与随礼支出明细为实证资料,探索赠予和回礼的义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集人情、理性于一身的互惠原则。结语部分,从N村实际出发,回应既有研究中几个关于礼物及随礼行为的观点,最后本文认为,在大都市城郊结合地带的农村,农民的随礼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都市文明对郊区农村的影响未能深入到文化价值层面,经济、社会整合与文化整合不完全同步,传统文化惯性与乡土文明依旧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本研究所指的公共艺术是一个不断发展中的多层次、多阶段、多内涵的概念,它既包括那些由艺术家创作的、具有美化环境作用的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也包括由艺术家和公众及委托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得以蓬勃发展。作为旅游消费重要内容的旅游纪念品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精神文化消费。本文综合运用旅游人类学及人类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劳动控制一直是劳工研究的主要议题,在国内劳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厂,建筑行业的涉及较少,并且往往集中在某一单一层面的解释。借鉴劳动过程理论的宏观结构性分析视野,本
学位
本文从有效需求视角对山东、山西、内蒙古三省(区)各一个村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影响农民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因素,并且对三个调查地的调查结果
学位
目前,中国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时期,消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性。在泉州晋江市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青年结婚大操办,消费形式多样化,出现了“好攀比、讲排场、比阔气、赶
随着中国社会开放程度地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来到中国工作、生活和居住,尤其是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中,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常住外国人的比率正在逐年提高,这也使得城市的
从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社会的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司法领域,司法改革给我国的司法体制带来了巨大冲击,法官作为法律的执行者则成为受到司法改革影响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