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地区侏罗系千佛崖组微量元素特征及其地质应用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b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沉积岩石学、沉积地球化学理论作为指导,以前人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测录井资料、岩心资料、薄片等资料为基础,通过对研究区的九处露头剖面的实地野外地质考察及四口重点井的岩心观察,了解研究区的具体岩石学特征,及其所能反映出的相应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时取得总计248块新鲜岩样。随后通过精确的分析测试,获得岩石样品中所含具体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并在前人已取得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对比,寻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对各种沉积因素敏感的元素,并通过研究其在沉积环境中的运移富集规律,以及在研究区中含量的具体变化规律反演出研究区在沉积时的具体地质特征,并得出如下结论:(1)通过对V/Cr、V/(V+Ni)比值的研究可以进行古氧化还原条件的恢复,通过研究分析发现,研究区总体处于偏氧化的沉积环境中,研究区南部水体较深,还原性较北部强,且在整个千佛崖组沉积时期,研究区水位经历了低-高-低的变化。同时,在作为陆相沉积的研究区中,排除河流的影响后,可以用V/Cr比值在3-3.5之间来指示水陆边界环境;(2)通过Rb/Sr比值在各地区的含量和变化特征,可以反映研究区的古湿度特征,研究分析发现,较湿润的地区由千一段沉积时期的东北和西北方向,到千二段沉积时期的东北方向和北方,再到千三段沉积时期的北方。(3)通过对Y元素和Zr元素含量的对比分析,结合古湿度和氧化还原条件的分析,可以较精确地预测物源方向,研究分析发现,研究区的主要物源方向由千一段沉积时期的龙门山方向变为千二段、千三段沉积时期的米仓山方向,在千三段沉积时期也有一定量的大巴山处的物源供给到研究区的沉积体中。(4)考虑好物源以及氧化还原条件的影响后,可用P含量来近似判断陆相沉积环境中古生物的活跃程度,从而可以预测古沉积环境。并可综合利用前述结论,完成对研究区具体平面相展布的证实并完善。
其他文献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分布明显受到断层和裂缝的控制,开展须家河组断层和裂缝与天然气成藏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利用岩心、单井、野外露头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对研究区须家河组断层和裂缝与天然气成藏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根据主干剖面地震资料,按照切割层位将切割须家河组的高角度逆断层划分为Ⅰ类和Ⅱ类。Ⅰ类断层主要切割上二叠统至中侏罗统,仅发育于通南巴地区;Ⅱ类断层主要切割中三叠统至下侏罗统,在全区均
全波形反演(FWI)可以构建高分辨率的速度模型,它是根据叠前地震波场的运动学、动力学信息来重建地下速度结构,能够揭示复杂地质背景的结构和岩性细节信息。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在时间、频率、拉普拉斯域实现全波形反演。从计算方法的角度来看,全波形反演的实现方法主要包括梯度引导法和牛顿法(高斯牛顿法)。但是在实际勘探数据处理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由于地下波场的复杂性,会导致反演问题的非线性性增强,在寻优的过程
国内稠油资源丰富,但受经济和技术的限制,中深层稠油开发面临诸多困难,优选适合于深层稠油的开发方式和开发技术政策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吉7井区二叠系梧桐沟组油藏具有探明储量大、油质稠、埋藏深度深、油藏渗透率相对低等特点。本文以吉7井区二叠系梧桐沟组油藏为例,为有效动用吉7井区二叠系梧桐沟组深层稠油油藏,从地层、构造特征、沉积相、储层特征、油藏类型、流体性质等方面对该油藏进行了分析解剖。基于吉7井区实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不透水面是城市区域的重要特征,被定义为一种水不能通过它渗透到地表下层面的人工地貌特征,已成为评价城市化发展强度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及时、精确地评估区域不透水面覆盖率对于监测城市扩张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遥感技术由于具有效率高、覆盖面积广、成本低等优势,为不透水面制图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目前,中低分辨率光学遥感影
为实现长输天然气管道系统的高效、节能运行,各管输公司均在探索优化运行的方式方法,在保障管道安全、可靠输送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以燃料气费、电费为主的自耗成本。本文提出了低温运行这一优化运行的新设想,即尽可能实现在不改造站场工艺的前提下,通过工艺气降温,实现同等输量下的节能运行;并通过理论分析、模拟仿真和实际试验的方法证明低温运行的效果。理论方面,首先从压缩功和管道压降公式的角度定性地提出低温运行模式
结构加工设计是油气工程装备建造阶段中一个首要的施工设计环节,它从根源上对建造项目的工期、质量和成本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不同工程项目的结构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目前行业内缺乏统一的系统性的结构加工设计指导方法。为了提高管廊模块的结构加工设计效率和质量,本课题以Yamal LNG项目FWP5包为研究案例,以期创建一套系统有效的加工设计方法,从技术上保证本项目的工期,并为未来项目的结构加工设计提供借鉴。
准噶尔盆地中央坳陷西部是我国中西部的一个典型叠合盆地油气聚集区。其中西北缘更是盆地油气最富集的区带,不仅有常规原油,也有大量稠油,轻质油和天然气分布。多种类型油气藏的存在揭示了油气成藏与分布规律的复杂性,也导致了前人对该地油气来源存在诸多争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油气源的对比,目的是在查明研究区烃源岩生烃能力的基础上,明确研究区内油气藏与哪(几)套烃源岩存在成因关系,为区域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提供参考
为了揭示压力结构类型与油气分布样式的本质关系,预测油气分布,以沾化凹陷为例,综合地质、地球物理、分析测试等资料,在地层流体压力精细预测的基础上,划分压力结构类型,分析超压成因、流体释放等对压力结构的影响,结合油气分布差异,明确压力结构与油气分布的内在关系。研究表明,沾化凹陷超压发育,纵向上存在沙一段、沙三段和沙四段三套超压层系。根据压力过渡带特征,划分为渐变型压力结构和突变型压力结构;根据压力曲线
吉木萨尔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二叠系芦草沟组是其重要的致密油产层。研究表明,芦草沟组为一套低泥质含量、以凝灰质与碳酸盐岩为主的陆相湖盆混积岩,火山灰在其中普遍发育,并在上、下“甜点段”富集。本文通过镜下观察、生物标志物、元素特征及碳氧同位素分析,探讨了芦草沟组火山灰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并总结了有机质富集的模式。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为一套广覆式厚层烃源岩,TOC均值达3.51%,为一套好烃源岩,有
科普资源是国家向社会提供的具有公共性以及公益性的产品,其作为科普工作的基础和工具,是令全社会科普素质得到有效提升的重要保障。科普资源共享是一项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跨系统的综合性复杂工程,是科普工作中的基础环节与突破环节,是科普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中需要重点突破的课题。东营作为一座年轻城市,科普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起步较晚,在政策的激励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之下,近年来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与国内外科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