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短篇小说是陈忠实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长篇小说《白鹿原》也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两者皆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本篇论文将以《白鹿原》为中介,探究前后期中短篇小说在人物塑造、情感立场以及民族文化态度等方面的异同,分析贯穿于陈忠实创作生涯的线性思维脉络,以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探讨中短篇小说与《白鹿原》之间不可割裂的联系。本文第一章将依托于具体文本,对《白鹿原》和中短篇小说里出现的相似情节内容和相同人物角色存在的异同,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白鹿原》的面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陈忠实长期积累生活经验和积攒生命体验的产物,他于前期创作的中短篇小说中的文本内容和具体情节,在《白鹿原》中又得到了复现,并对相同的人物角色进行了精神内涵的丰富和心理结构的重塑,如黑娃和白灵在性格刻画和生活经历等方面,这于短篇和长篇中的呈现方式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前期中短篇小说的创作对于《白鹿原》来说,有着不可忽视的铺垫作用。本文的第二章将重点探究陈忠实在前期中短篇小说到《白鹿原》的创作中,在对待传统儒家文化方面,所经历的情感与态度的“流变”过程。对于同一主人公,他采用了两种文体形式进行刻画,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传递出陈忠实对于个体主观意识的日渐关注。同时,通过对不同中短篇小说的纵横向交叉对比,可以将陈忠实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态度大致归结为“认同—全盘否定—再认同”的变化趋势,在这个艰难的蜕变过程中,他逐步实现了评判立场的客观性、观察视角的宏观立体性以及叙述角度的全面和完善。本文的第三章将着重分析在传统地域文化的自觉挖掘等方面,《白鹿原》对后期中短篇小说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地域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于长篇《白鹿原》之后的创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自觉性彰显,尤其以“三秦人物摹写”系列为代表的小说,集中反映了陈忠实对于陕北及关中人民所特有的精神文化气质的赞美与弘扬。另外,将《白鹿原》作为中介,分析陈忠实于前期和后期中短篇小说创作中,在传统文化态度和英雄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异同对比,有助于我们进一步通晓其创作实践的继承和发展变化。对于陈忠实前后期中短篇小说的研究,不可割裂其与长篇小说《白鹿原》的联系而作孤立的分析,两者存在叙事结构、艺术方法与内在精神的连贯性与一致性。陈忠实始终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探寻以及对现代性的反思,并完成了对中国传统儒家文明的文化再认同与心理结构的重塑,因此,关注其创作历程的发展与流变,将进一步推动我们对其整体创作状况的深层次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