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现代都市环境中历史建筑周边空间面临的问题出发,首次提出“历史建筑场”的概念,旨在探索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空间环境的整体性设计方法,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周边空间环境的再生问题提供理论支捧。
文章首先从场、建筑场的概念研究入手,明确了“历史建筑场”的涵义,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历史建筑场空间的类型.其中按照空间形态可以分为:封闭型、中心型、片区型、复台型、自然型;按照历史建筑在场空间中的性格可以分为:内向型场、外部指向性场、外向型场。进而指出历史建筑场空间与城市空间构架的关系,概括了历史建筑场空间所承载的特质:“人的话动的选择性、文化意义的完整性、空间形象的持续性、地段精神的标识性、功能组成的多样性”。针对所史建筑场空间的特性,整合出场空间规划设计的原则:“保护第一、以人为本、整体设计、持续发展”,提出“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再生策略。并进一步以本体、边界、陈设物为历史建筑场空间的建构要素基础。分析这些要素的设计要点。
其中包括历史建筑的保护、垂直界面中的建筑风格、色彩、立面连续性、天际线的整体性特点、底界面中的交通与高差、开口的位置与尺度、陈设物的位置与高度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相应的实例对这些要点进行把握。最后把这种理论架构推进为都市环境中历史建筑空间环境的一种城市设计方法。
论文运用总结出的“历史建筑场”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以西安钟鼓楼地区为系统的案例对象,分析其建筑场空间形态与格局的产生、演变过程。然后基于现实情况中钟鼓楼建筑场空间存在与面临韵问题,对其场空间进行评析,以验证历史建筑场的理论,同时对钟鼓楼建筑场空间的保护、再生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与建议。为将来与本课题及相关课题的研究或规划设计奠定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