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环境中历史建筑场的再生——历史建筑空间环境的一种城市设计方法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625163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从现代都市环境中历史建筑周边空间面临的问题出发,首次提出“历史建筑场”的概念,旨在探索历史建筑及其周边空间环境的整体性设计方法,为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周边空间环境的再生问题提供理论支捧。   文章首先从场、建筑场的概念研究入手,明确了“历史建筑场”的涵义,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历史建筑场空间的类型.其中按照空间形态可以分为:封闭型、中心型、片区型、复台型、自然型;按照历史建筑在场空间中的性格可以分为:内向型场、外部指向性场、外向型场。进而指出历史建筑场空间与城市空间构架的关系,概括了历史建筑场空间所承载的特质:“人的话动的选择性、文化意义的完整性、空间形象的持续性、地段精神的标识性、功能组成的多样性”。针对所史建筑场空间的特性,整合出场空间规划设计的原则:“保护第一、以人为本、整体设计、持续发展”,提出“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再生策略。并进一步以本体、边界、陈设物为历史建筑场空间的建构要素基础。分析这些要素的设计要点。   其中包括历史建筑的保护、垂直界面中的建筑风格、色彩、立面连续性、天际线的整体性特点、底界面中的交通与高差、开口的位置与尺度、陈设物的位置与高度等方面的内容,并通过相应的实例对这些要点进行把握。最后把这种理论架构推进为都市环境中历史建筑空间环境的一种城市设计方法。   论文运用总结出的“历史建筑场”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以西安钟鼓楼地区为系统的案例对象,分析其建筑场空间形态与格局的产生、演变过程。然后基于现实情况中钟鼓楼建筑场空间存在与面临韵问题,对其场空间进行评析,以验证历史建筑场的理论,同时对钟鼓楼建筑场空间的保护、再生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与建议。为将来与本课题及相关课题的研究或规划设计奠定基础,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其他文献
随着国内城市照明的蓬勃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城市照明带来的能源浪费和光污染。在国家提倡以人为本,绿色照明的方针指导下,一些大城市开始了光污染治理,但大多是城区小范围的改造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普遍深入及人类对生态文明的渴求,生态环境的保护变得日益重要,应运而生的生态带规划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与重视。然而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无序蔓延使得
本篇论文隶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藏藏传佛教建筑研究》,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对现存于西藏日喀则地区的萨迦教派主寺和环绕萨迦寺院的萨迦雪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研究。  
城市滨水区域是城市珍贵的资源,国内各滨水城市对于水域开放空间的规划和设计工作方兴未艾,如火如荼的进行。然而作为城市的发源地,哈尔滨市道外滨江开放空间的发展建设却明
“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小城镇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在小城镇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生态破坏、环
在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背景下,全国的建筑节能工作由北向南相继推进开展。我国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工作起步较晚,适应该地区的建筑节能技术相对滞后,仍需要在探索中总结经验。厦门
传统聚落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随着聚落所处历史地理环境的不尽相同,聚落的空间形态也出现了具有地域性的特征。然而,随着社会日益进步,城镇化程度的提高,这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闲暇生活的丰富,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不断增长,游憩日益成为城市的一项重要功能。然而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城市居民的游憩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各种游憩设施
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代表。历史风貌区作为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容,以其独有的环境特色和自然风貌共同展现了区域历史渊源,塑造了城市精神
城市化进程在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日益提高,随着休闲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以及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休闲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城市休闲空间作为承载城市休闲行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