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湿地是介于陆地与水域生态系统间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近年来对湿地的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是湿地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以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恢复年限下的芦苇、藨草盐沼湿地为研究对象,以自然芦苇、藨草盐沼湿地为参考,分析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恢复年限下的盐沼湿地植物、土壤养分含量分布特征,探究内陆恢复盐沼湿地植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布,研究盐沼湿地植物—土壤间生态化学计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地是介于陆地与水域生态系统间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近年来对湿地的研究已成为研究热点,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是湿地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以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不同恢复年限下的芦苇、藨草盐沼湿地为研究对象,以自然芦苇、藨草盐沼湿地为参考,分析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恢复年限下的盐沼湿地植物、土壤养分含量分布特征,探究内陆恢复盐沼湿地植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布,研究盐沼湿地植物—土壤间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为盐沼湿地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的管理与保护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芦苇、藨草盐沼湿地植物的有机碳含量分别为448.34-463.27g/kg、404.61-450.20g/kg;全氮含量分别为6.18-17.94g/kg、3.98-24.6g/kg;全磷含量分别为0.54-1.61g/kg、0.63-1.61g/kg。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芦苇、藨草两种盐沼湿地植物的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不断接近自然状态的植物,并呈现逐渐超越自然状态植物的趋势。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沼湿地无论恢复两年、恢复四年、恢复六年的湿地植物,还是自然状态的湿地植物,从植物器官来看,植物中各器官的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由小到大为根、茎、叶。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芦苇、藨草两种优势植物C/N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不断下降;芦苇、藨草两种优势植物C/P与N/P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不断上升。从芦苇、藨草两种湿地植物不同生长阶段平均值来讲,C/N的变化趋势为7月>9月>5月,C/P的变化趋势为9月>7月>5月,但芦苇N/P的变化趋势为9月>5月>7月,而藨草N/P的变化趋势为5月>9月>7月。虽然不同生长阶段的两种湿地植物之间C/N、C/P、N/P表现比较复杂,但两种内陆盐沼湿地优势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均表现为C/P>C/N>N/P。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种盐沼湿地优势植物根、茎、叶的N/P均小于14,本研究区域植物的生长主要受N限制。(2)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芦苇、藨草盐沼湿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60-16.61g/kg、3.94-14.33g/kg;全氮含量分别为0.14-1.20g/kg、0.21-1.25g/kg;全磷含量分别为0.11-0.22g/kg、0.13-0.29g/kg。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芦苇和藨草盐沼湿地,随着恢复年限的增长,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不断增加,并且呈现出逐渐接近并超过自然盐沼湿地的趋势。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随土层加深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无论植物生长初期5月、植物生长中期7月还是植物生长末期9月,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沼湿地芦苇、藨草植物群落下土壤C/N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不断下降;芦苇、藨草植物群落下土壤的C/P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不断上升并接近自然状态土壤的C/P;芦苇、藨草植物群落下土壤的N/P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不断上升并接近自然状态土壤的N/P。(3)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沼湿地芦苇、藨草植物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高于其土壤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沼湿地芦苇、藨草植物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C、N、P、C/N、C/P、N/P的相关性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逐渐接近并超过自然状态湿地,植物与土壤的相关性更加显著(P<0.01)。而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沼湿地芦苇、藨草植物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C、N、P、C/N、C/P、N/P的相关性由生长季初期到生长季末期不断增大。
其他文献
随着2018年医药政策的落地实施,尤其是“两票制”的大力推行,医药行业的成本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型医药公司选择转型,小型医药公司则更多的被大型企业并购,截至2018第三季度末,A股所有上市公司商誉合计约1.45万亿元,越来越多的巨额商誉被确认,而巨额商誉直接会影响到企业的净利润,这对于并购双方来说都是存在着经营风险的,所以研究企业为何确认如此巨额的商誉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以柳药
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提高和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人们对建筑结构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升级。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梁作为一种新型桥梁体系,其结构造型独特、优美,足以成为一种地标式结构。对于大跨度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梁而言,其抗风性能往往受到高度关注,但是目前对其相关风振研究较少。此外,传统大跨度桥梁的抖振研究都将风场视为平稳随机过程,而桥梁在复杂地形或强风环境下,其风速特性表现出非平稳特性。故对于处于复杂环境
随着时代的进步,单纯从安全层面考虑的结构抗震设计理念逐渐难以满足人们对城市发展的期望。韧性城市概念的提出,将结构抗震理念从传统“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阶段逐渐发展过渡到注重过程导向,提高城市系统“韧性”的“耐震”阶段。据以往地震灾害资料显示,相比建筑本身结构成本,修复失去使用功能建筑的花费反而更高。从工程学角度来说,提高结构自复位性能,使结构遭受地震灾害后能够具备良好的可恢复能力
近几年,铁路总公司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为实现铁路货运市场的“降本增效”,不断深化和增加铁路货物运输有效供给。“公转铁”政策为铁路货运市场提供了发展机遇,但是在货运市场,公路依旧占据很大的份额。对于铁路部门来说,降低物流成本,实现降本增效,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是一个持久战。铁路运输价格作为运输市场的主要调节指标,对于铁路部门能否打赢这场持久战至关重要。运价策略对铁路货运需求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铁路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航空运输业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一市两场”、“一市多场”的城市越来越多,特别在欧洲地区、北美地区非常普遍,但我国缺少管理、运营“一市两场”的经验,目前上海是我国唯一在运营的“一市两场”城市,国内第二个“一市两场”的城市北京的大兴机场预计2019年9月开始运营。作为国内第三个“一市两场”的城市,成都天府新机场如何定位,采取何种战略双机场才能协同合作达到共赢等问题都是本论文关注的问题。
受城市空间结构调整以及城乡发展差异的影响,物流空间无序蔓延以及物流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不充分现象突出,由此产生了物流成本偏高以及物流效率低下等问题。在此背景下,物流空间格局识别以及空间优化配置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重庆市28722家物流企业,采用生态位宽度和物流企业密度探究总体视角下物流企业优势区位及时空演化模式,采用物流企业密度、近邻分析探究规模视角和类型视角下的物流企业空间格局;采用负二项回
GNSS变形监测以基准点为参考,解算各监测点与基准点之间的基线来获得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点的坐标,监测点的坐标变化反映的是变形体的变形。实际上,基准点并不是稳定不变的,如果基准点发生变动,监测点的位移中包含有基准点的位移,不能准确反映变形体的变形。而目前基准稳定性监测采用后处理,监测结果在时间上滞后,并且数据处理复杂。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用长基线或域外基准来监测基准稳定性,即联测IGS站或更高等级CO
随着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技术不断发展,消费者理性化、多元化、个性化消费特征趋于明显,零售行业从传统零售逐步向新零售业态转型,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模式不断发展。一方面,全渠道零售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统线下零售模式在利润、客流等方面的痛点,反向促进了传统零售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顾客不受时间限制、空间约束的购物理念,以及对个性化、便捷化、多元化购物体验的追求,大大增加了全渠道零售运营层面,尤其是库存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对于交通运输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随着铁路运输生产力的高速发展,铁路行车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对铁路行车的安全保障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机车安全运行的需求,实现对驾驶员行为进行实时提醒,减少现有监管系统的人力资源浪费,本文以铁路机车司机驾驶行为识别和分类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设计实现了一种可以随车部署的实时分析司机行为系
现代城市中,人行桥已然成为一种重要的步行设施。随着工程技术日趋成熟,人行桥朝着大跨径、轻型化的方向发展,其固有振动频率由此大幅下降,甚至降低到人的步行频率范围内。在行人数量较多的时候就可能引发人群—桥梁系统同步从而导致大幅侧向振动。人行桥的大幅侧向振动会降低行人步行的舒适感,更有甚者会引发骚乱,发生踩踏、落水等恶性事故。本文为重现人群—桥梁耦合振动的动力学过程设计并开展单自由度振动平台行走实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