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高速公路隧道洞口中的景观设计研究——以承秦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为例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cy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新的时代新的需求也带来了新的变化:首先,高速公路不仅仅是交通枢纽,而且是城市间信息与文化交流的载体;其次,由于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高要求,审美标准也相应提高,高速公路形象的艺术性设计列入了考量标准;最后,全球环境问题引起了高速公路建设中对生态恢复与环境设计的思考。这些新的变化正是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同时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地域文化在高速公路中的景观设计研究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作为高速公路形象展示的隧道洞口景观无疑成为了主要的研究对象。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对于我国来说,地域文化体现的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华夏之魂。当下,研究地域文化的目的是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现代景观表现为此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本文以承秦高速公路为依托,全文第一章主要是对国内外高速公路景观设计背景及优秀案例进行了分析,提出地域文化对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二章主要是以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为切入点,研究了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相关原理及原则。第三章主要是探讨了承德与秦皇岛地域文化景观设计的文化定位、设计理念及表现方式,阐述传统造园与现代景观设计的艺术特征。在此基础上,第四章主要是通过现场调研,根据现场山体开凿情况和洞口结构,以及洞口地理位置最终确定5个适合景观设计的洞口,挖掘承秦地域文化构成元素,结合现代景观设计方法独立完成承秦高速公路5个隧道洞口景观方案的设计,最终概括性的总结了地域文化在承秦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中遵循的原则、运用的构成要素、明确的设计方向和要求及景观表现方法。第五章是对全文的总结,主要是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与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的特殊性结合,从社会学、环境学、景观生态学、植物学、艺术学、视觉美学、心理学、行为学及其它学科出发,对未来的地域文化在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提出了5点要求,希望能够为我国未来高速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其他文献
期刊
巴尔蒂斯以其卓著的艺术成就为世界瞩目,长期以来,艺术界各路人士对于画家的研究不在少数,但大都集中在阐释其古典性、凝固性、神秘性、写实性及东方情怀等方面,而对于画家矛
本论文主旨试图通过对影响公园环境因素之一的使用者及其行为活动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使用者的普遍和特殊行为习性,挖掘出其背后隐藏的规律,并针对具体对象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法,从而
本论文通过对德国新莱比锡画派艺术发展历程、画家作品、画作风格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德国新莱比锡画派在艺术风格、美学思想等方面的特点,并着重对该画派代表画家尼奥·劳赫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打扫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被新兴的家庭除尘小家电所取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家用吸尘器。由于吸尘器较笨重,增加手臂和腰部的肌肉负担,容易造成手臂和腰部的伤害。尤其是职业性的家庭钟点工,在不适合的手柄角度下长期使用吸尘器,容易造成肌肉的累积性伤害。因此,如何运用人机工程学的观点和原则来设计手柄角度并进行有效用户体验度量,从而提升操作上的舒适性和满意度就显得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