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是一种常见的黄斑病变,以后极部视网膜浆液性脱离为特点,并可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脱离。CSC 好发于 20~50 岁的中青年人,但儿童和老年人也可发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临床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视力下降、视物变暗、变形或小视,单眼和双眼均可发病。CSC的病因尚不明确,研究表明CSC的发病与血清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有关,此外,还与外源性和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等有关。眼底检查可见黄斑中心凹反光消失,后极部圆形或类圆形微隆起的病变。大部分患者发病3~6个月可自愈,但有复发的可能。根据病程长短,可将CSC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一般认为慢性CSC病程在3~6个月以上。CSC是一种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起初人们认为CSC原发病变是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检查可见病变范围内荧光素渗漏,后来由于吲噪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的出现,人们对脉络膜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ICGA显示CSC脉络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学者们开始推测CSC患者RPE的改变可能是由脉络膜血管改变引起的。目前FFA和ICGA是诊断CSC的金标准,并ICGA还用以指导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但FFA和ICGA为有创检查,部分病人对造影剂难以耐受,甚至有可能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光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是近些年出现的一项无创的新技术,相较于传统造影技术它还具有方便、快捷等优点。OCTA通过内置算法可以清晰的显示视网膜脉络膜的血管形态,使研究者们可以分层观察图像,并且通过内置软件还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数据,这为CSC和其他视网膜脉络膜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CSC虽然是一种具有自限性的疾病,但对于一些病程较长的病人仍需积极的进行干预,目前治疗CSC的方法除药物治疗外还有热激光和PDT等,大量研究已证实PDT对CSC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通过分析CSC患者OCTA的表现,将其与FFA和ICGA 比较,并比较CSC患者半剂量PDT治疗前后及与健康人在OCTA和脉络膜厚度的差异,来探讨OCTA在CS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CSC患者共29人(31眼),其中11人(12眼)接受半剂量PDT治疗,并选取年龄、性别与PDT治疗组无统计学差异的健康人1 1人(12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入选病例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FFA、ICGA、增强深度成像光相干断层扫描(enhanced depth imaging OCT,EDI-OCT)和 OCTA 检查,观察 CSC 患者 OCTA 表现并与 FFA和ICGA比较,分析PDT治疗组与健康对照组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uperficial capillaryplexus,SCP)、深层毛细血管丛(deep capillary plexus,DCP)血管密度、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C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内层和外层厚度的差异。结果共入组CSC患者29人31眼,接受半剂量PDT治疗的有11人12眼,选取的正常对照组共1 1人12眼。1.FFA和ICGA与OCTA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图像关系:所有被检查眼FFA和(或)ICGA早期高荧光和(或)渗漏在OCTA中对应区域可见高血流信号,经半剂量PDT治疗后CSC患者该区域高血流信号均有降低。2.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聚集区对应OCTA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改变:CSC患眼OCTA脉络膜毛细血管层中可见与SRF聚集区对应的低血流信号区,PDT治疗组在治疗后该低血流信号区信号均有增高。3.PDT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DT治疗前CSC患眼SCT为415.25±41.95μm,治疗后为 336.33±74.8μm,正常对照组 SCT 为 241.5±77.01μm,治疗前、治疗后SCT均显著高于健康眼(P<0.01,<0.01),治疗后SCT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1)。PDT治疗组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内层厚度分别为 62.67±10μm、62.92±8.04μm 和 76.92±18.7μm。PDT 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内层厚度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0.05),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内层厚度无明显改变(P>0.05)。PDT治疗组治疗前后和正常对照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外层厚度分别为352.58 ±40.59μm、273.4±70.86μm和164.5±61.86μm。PDT治疗组治疗前和治疗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外层厚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0.01),治疗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外层厚度显著减小(P<0.01)。PDT治疗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前和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间的SCP、DCP血管密度和FAZ面积无显著差异。PDT治疗组治疗前、治疗后和正常对照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分别为9.76±0.58mm2、10.09±0.8 1mm2和10.83±0.54mm2。PDT治疗组治疗前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前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4.CSC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与年龄、BCVA和脉络膜厚度的关系: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SC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面积与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外层厚度呈负线性相关关系(P=0.03)。结论OCTA作为一项新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在CSC的诊断、治疗和治疗效果评价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