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桥接系统与锁定接骨板及髓内钉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三组术中及术后统计学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探讨三种固定方式对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治疗的优势及不足,为临床医生治疗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创伤外科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诊断为下肢长管状骨骨折病人,按照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选定本次研究对象共64例,其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18~64岁,按照长骨(AO/OTA)分型,其中A1型19例,A2型16例,A3型9例,B1型6例,B2型1例,B3型3例,C1型4例,C2型0例,C3型6例。按照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OBS)组19例,锁定加压接骨板组21例,髓内钉系统组24例。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93±3.25个月。记录三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情况,通过随访病人复查X片情况记录骨折愈合时间,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手术疗效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术后9月按照Johner-Wruhs功能评价标准评估治疗效果。通过对三组病例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评价三种治疗方式的优缺点。[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随访。对三组患者年龄、性别、患侧左右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具有可比性。髓内钉组手术时间136.25±31.73min,术中出血量110.00±32.83ml,骨折解剖复位6例,功能复位18例,骨折愈合时间15.26±2.63周,术后发生1例骨不连,肢体功能评价优良率87.5%。LCP组手术时间148.09±30.76min,术中出血量94.28±18.59ml,骨折解剖复位18例,功能复位3例,骨折愈合时间14.52±2.66周,术后发生感染1例,肢体功能评价优良率90.5%。OBS组手术时间114.47±20.74min,术中出血量94.21 ±20.90ml,骨折解剖复位18例,功能复位1例,骨折愈合时间14.87±2.82周,术后无不良并发症发生,肢体功能评价优良率89.5%。OBS组手术时间较髓内钉组和LC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手术出血量比较显示髓内钉组和OBS组、LCP组之间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而OBS组和LCP组手术出血量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折复位情况组间两两比较显示髓内钉组和OBS组、LCP组之间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OBS组和LCP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并发症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功能评价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疗效相当。[结论]OBS与髓内钉组、LCP组相比疗效相当,OBS、LCP、髓内钉均是治疗下肢长骨骨折的良好内固定方式,但OBS组手术时间更短,比髓内钉组出血量更少、骨折解剖复位率更高,在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治疗中有一定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