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村落是历史与时代的产物,也是人类与环境相互适应的结果,其形成、发展及演变与自然环境、人文秩序、社会生活等要素关系密切。随着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及风貌受到了冲击,有的还面临着消失的风险。当前我国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大多是定性、单一学科、单一方法的分析,缺乏从宏观到微观、从环境到建筑的定量分析,且缺乏赣南石城地区传统村落形态的个案研究。为弥补传统村落形态研究的缺失,并丰富赣南石城地区传统村落研究成果,进而提出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本文选取石城县空间形态保护最完整、村落文化丰富、建筑类型多样、具有赣南建筑特征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丹溪村为研究对象,构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研究层次:宏观层面,在明确传统村落中村落、建筑与环境要素三者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两个层面对丹溪村的环境要素进行系统梳理,进而从学科和专业的角度初步分析它们对村落空间形态宏观格局的影响,为后文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中观层面,选取用地布局和街巷空间这两种对村落整体空间形态影响较大的物质环境要素,而后运用空间句法与分形理论两种定量研究方法,解析它们对村落整体空间形态的影响,并挖掘丹溪村整体空间形态的特征及不足之处。微观层面,主要选取村落中具有代表性的民居类和宗祠类建筑,借助空间句法对两类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行分别和对比研究,指出环境要素中的人文环境要素与建筑空间形态间的相互关系,并总结丹溪村建筑空间形态的特征和不足。最后,根据对丹溪村实地调研及前文从宏观到微观、环境到建筑的村落空间形态分形与句法研究,梳理总结出丹溪村空间形态所存在的优点及问题,进而为后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提出针对性建议,同时也为赣南地区甚至国内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研究探索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