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与颈动脉硬化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a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血压波动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归纳总结两者之间的规律;研究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在不同中医证型间的分布特征,明确不同高血压患者间不同的预后发展,以期提前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为临床提供客观的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9.10-2020.10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病房,并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患者(共215例),采用临床回顾性研究,收集患者病例资料,包括一般情况、疾病相关指标(如患者的24h动态血压监测指标、颈动脉超声、血脂等)、中医四诊信息等。将收集的全部数据首先采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然后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频率、频数及构成比表示,选用X2检验作为统计方法;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使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不符合的使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P>0.05代表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代表差异统计学意义显著。结果:1.215例高血压患者以60岁以上居多。2.高血压患者其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为:阴虚阳亢证>痰湿内阻证>瘀血内阻证>气血两虚证>肝火上炎证。3.215例高血压患者不同年龄发病情况在性别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即50岁以前以男性病人为主,50岁以后以女性病人为主。4.215例高血压患者不同中医证型在TG方面经两两比较,肝火上炎证与其余各证型之间均有差异,P值分别为:0.02、0.02、0.04、0.01,肝火上炎证者TG水平高于其余证型者。5.215例高血压患者不同年龄分层在斑块形成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中老年人颈动脉斑块形成者更多。6.215例高血压患者中,不同中医证型在血压变异性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01),具体为,肝火上炎证:非杓型及反杓型>超杓型>杓型,阴虚阳亢证:非杓型>反杓型>杓型>超杓型,气血两虚证:非杓型>反杓型>杓型及超杓型,痰湿内阻证:非杓型>反杓型>杓型>超杓型,瘀血内阻证:非杓型>反杓型>超杓型>杓型。总体上阴虚阳亢证及痰湿内阻证者血压变异性增高,其非杓型与反杓型者比例较大。7.215例高血压患者中,不同证型在24h DWA、n DWA、24h最低收缩压、24h最低舒张压方面,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为:阴虚阳亢证、气血两虚证及痰湿内阻证24h DWA、n DWA、24h最低舒张压高于瘀血内阻证,痰湿内阻证24h最低收缩压高于阴虚阳亢证,气血两虚证及痰湿内阻证24h最低收缩压高于瘀血内阻证,痰湿内阻证24h最低舒张压高于肝火上炎证及阴虚阳亢证(以上所有P值均小于0.05)。8.215例高血压患者性别在24h DWA、d DWA、n DWA、24h最高舒张压、24h最低舒张压方面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1),其中男性24h DWA、d DWA、n DWA、24h最高舒张压、24h最低舒张压均高于女性。9.215例高血压患者中,不同年龄分层在24h SWA、24h DWA、d DWA、n SWA、n DWA、24h最高舒张压、24h最低收缩压、24h最低舒张压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为:青年人及老年人24h SWA、n SWA、24h最低收缩压高于中年人,青年人24h DWA、d DWA、n DWA、24h最高舒张压、24h最低舒张压高于中年人及老年人,中年人24h DWA、d DWA、n DWA、24h最高舒张压、24h最低舒张压高于老年人,老年人24h脉压差高于中青年人(以上所有P值均小于0.05)。10.215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在颈动脉硬化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00),具体分布情况为,IMT增厚:非杓型>杓型>反杓型>超杓型,颈动脉斑块:非杓型>杓型>反杓型及超杓型。在血压节律上,d SWA是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d SWA与IMT正相关,n SWA与IMT负相关,而与IMT正常者相比,d SWA每升高1mm Hg,IMT增厚的风险提高至1.144倍(95%CI:1.090-1.196)。结论:1.高血压病在性别方面,50岁前男性更易患高血压,50岁后女性患者更易患高血压。男性舒张压普遍高于女性。2.高血压患者在年龄分层方面,中老年人更易形成颈动脉斑块。血压水平上,高血压患者中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逐次降低,但老年人脉压差更大。3.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在血压波动方面,总体上阴虚阳亢证及痰湿内阻证者血压变异性更易发生异常,主要表现为非杓型与反杓型。4.高血压患者在中医证型在血压节律方面,总体上以痰湿内阻证者血压水平更高,阴虚阳亢证、气血两虚证及痰湿内阻证者舒张压普遍更高,气血两虚证及痰湿内阻证者收缩压更高。5.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在颈动脉硬化方面,高血压患者非杓型更易患颈动脉硬化。并且在血压节律上,d SWA与IMT增厚呈正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调查研究其临床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通过数字化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筛选并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射血分数中间值心力衰竭病例,依据《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标准及《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2014》的证型诊断标准制定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符合标准的病例,提取病历
目的:本研究以女性下尿路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芒针深刺与毫针浅刺相同的穴位,验证不同针刺深度治疗该病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两种不同针刺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挖掘芒针治疗女性下尿路症状的优势,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的针刺治疗思路与合理的针刺治疗方案。方法:将符合本研究观察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与毫针组。针对患者的其他基础疾病给予相应的药物或针刺等治疗,针对下尿路症状,两组患者选穴一致,均
目的:运用小建中汤加减方对150例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伴有食欲减退症状的患者进行研究,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体重、KPS评分、FAACT-A/CS量表、EORCT QLQ-C30量表、NRS2002量表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再对150例患者共150诊次的中药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从用药频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三方面探究贾彦焘教授在临床中运用小建中汤加减方治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伴有食欲减退症状的用药
目的:通过观察用化浊解毒方治疗浊毒内蕴型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改变情况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客观的评价化浊解毒方治疗本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为化浊解毒方治疗该病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并为中医治疗高尿酸血症提供新的思路及方法。方法:将2019.09~2021.01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收集的符合诊断标准及纳排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行健康
目的:通过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PT)疗法以及假针刺联合PT疗法对缺血性卒中后患者急性期下肢肌力、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改善情况,为今后临床上进一步优化相关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思路。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0例符合标准的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按照简单随机分组方式随机
目的:通过对所收集病例的一般资料及其它临床情况的数据分析,在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信息分布特征基础上,探讨其与肢体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及针刺综合疗法改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1以从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脑病康复科、综合康复科收治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从性别、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危险因
目的:观察和探讨调神通经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对比调神通经法与常规针刺法两种治疗方案的优缺点,找出针灸对于偏头痛治疗的最佳方案,并阐述其理论依据。方法:将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针灸科门诊60名满足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的偏头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取太阳、率谷、悬颅、头维、风池、外关、太冲、足临泣。治疗组采用调神通
目的观察美式整脊联合针刀疗法与单纯美式整脊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在疼痛症状和功能障碍程度方面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探索优化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案提供初步参考。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和骨伤科门诊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患者治疗意愿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接受美式整脊联合针刀疗法的观察组和接受单独美式整脊
目的:收集并分析CKD患者的基本情况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通过分析慢性肾脏病(CKD)合并高纤维蛋白原血症(HFIB)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CKD合并HFIB的相关性因素,寻找HFIB在CKD分期的高发阶段,为预防CKD发生HFIB、CVD及血栓性事件等提供数据支持,总结该群体患者中医辨证分型的规律及特点,为CKD的准确辨证提供临床数据和参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通过对2018.06-2018.
研究目的:评价足三里超声药透益气活血汤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气虚血瘀证)胃脘部症状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变化的情况。探究双侧足三里超声药透益气活血方在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气虚血瘀证)胃系症状的优势,并进行安全性分析,为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胃脘部症状提供更多的方法和思路。研究方法:通过病案检索系统收集符合纳排标准的恶性肿瘤患者204例,依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共计100例,给予西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