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元气是郑钦安学说中核心的概念,郑氏认为元气为元阴元阳二气而成的太和之气,元阳即相火,本文研究郑氏的相火理论与热证的发生、治疗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求达到简化热证辨证思路的目的;另外,三焦为元气之别使,郑氏认为地(中焦)乃调和阴阳之枢机,本文将对此作适当的推演,以提高对热证的治疗水平。 方法: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内经》基本的阴阳观,《伤寒论》及郑钦安三书,阐述“时”、相火的“位”、“化”等概念,从而得出结论。 结果:郑氏认为相火是根于至阴之地(笔者命名此为相火的根本位),且又流行于全身(笔者命名此为流行位),相火在根本位关键是要涵藏,在流行位关键是要流通正常,生理性相火应该是当其时便有其位(也即是说“位”是以“时”而中),五脏六腑、六经、三焦……皆是从不同角度来探讨相火在不同“时”、“位”上的不同功能态,总之,热证的发生若要以“一”以贯之就是相火不位。另外,中焦对于热证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在治疗热证中也要善于发挥中焦斡旋之功。 结论:热证的发生统而言之就是相火不位,在治疗上则是要消除使相火不位的原因,使之回归当位。另外,病理性相火是当其“时”不得其“位”,而“时”与“位”本身就是紧密联系的,“时”本身又反应了元气阴阳的状态,而中焦又是调和阴阳之枢机,故对于大部分的热证而言,调节中焦的功能就可以可以调节相火所处的“时”和“位”,从而达到治疗热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