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控阵雷达目标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e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常规相控阵(Phased Array,PA)仅有方位角依赖性的发射波束不同,频控阵(Frequency Diverse Array,FDA)雷达通过对各阵元载频依次施加不同的频率偏移形成具有方位角、距离甚至时间依赖特性的发射波束。因此,频控阵雷达在发射波束形成、杂波和干扰抑制、目标检测与跟踪、参数估计和射频隐身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从频控阵雷达阵列结构和信号的基本特性出发,对其目标检测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频控阵雷达的目标散射截面积(Radar Cross Section,RCS)、杂波模型及其特性、独立同分布与非独立同分布起伏目标的平方律检测和基于干扰协方差矩阵重构的广义似然比检测(Generalized Likelihood Ratio Test,GLRT)。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总结如下:(1)频控阵雷达目标RCS分析与建模:针对频控阵雷达目标RCS建模的问题,本文根据电磁传播原理和中心极限定理推导了频控阵雷达目标RCS的统计分布模型,该模型可以更准确地描述频控阵雷达目标RCS在时间维和频率维的分布特性和相关特性,有效解决了与传统模型失配的问题。此外,本文还分析了频偏对频控阵雷达相对RCS幅度的去相关效应,并根据频率去相关准则,讨论了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频偏配置原则。对目标RCS统计模型的研究为频控阵雷达杂波建模和起伏目标检测奠定了理论基础。(2)频控阵雷达杂波分析与建模:针对机载雷达存在的距离模糊杂波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多通道混频-匹配滤波接收结构的脉冲频控阵雷达杂波信号模型,该模型同时适用于相干频控阵和频控阵MIMO(Multi-Input and Multi-Output)雷达。基于该杂波信号模型,本文分析了频控阵雷达的杂波特性,主要包括杂波的空-时功率谱特性和特征谱特性。此外,本文利用频控阵雷达发射波束的距离依赖性来区分机载前视指向阵列雷达的距离模糊杂波,并分析了频控阵雷达对距离模糊杂波的抑制性能,将其与常规相控阵和MIMO雷达对应的指标比较,表明频控阵MIMO雷达在距离模糊杂波抑制方面的应用优势。(3)基于平方律检测器的频控阵雷达起伏目标检测:针对独立同分布起伏目标的检测问题,本文推导了脉冲体制频控阵MIMO雷达的平方律检测模型,分析了其理论检测性能,并与相干频控阵、常规相控阵和MIMO雷达比较。此外,针对非独立同分布起伏目标的检测问题,由于频偏和发射波束的时变性对频控阵雷达目标RCS统计特性的影响,导致现有的RCS模型难以准确表征其电磁散射特性。因此,本文分别推导了相关同分布和独立非同分布起伏目标RCS模型对应的频控阵MIMO雷达平方律检测模型,对其渐近检测性能和截断误差上界的分析表明频控阵MIMO雷达在非独立同分布起伏目标检测方面的应用优势。(4)基于干扰协方差矩阵重构的频控阵雷达目标检测:针对干扰协方差矩阵未知的目标检测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干扰协方差矩阵重构的频控阵雷达目标检测算法。算法的提出是考虑到实际应用中通常缺乏额外的先验知识用于估计干扰信号,当数据样本量较少或训练样本中同时包含目标和干扰信号时,干扰的采样协方差矩阵与真实情况存在误差,从而导致目标检测性能严重降低。该算法将频控阵与MIMO雷达相结合,利用子空间旋转不变技术(Estimating Signal Parameters via Rotational Invariance Techniques,ESPRIT)分步估计干扰的方位角和距离参数,重构出与目标信号无关的高精度干扰协方差矩阵,并依据重构的干扰加噪声协方差矩阵完成频控阵MIMO雷达广义似然比检测的渐近性能分析。此外,本文还分析了该重构算法的计算复杂度、理论最小均方误差、参数估计的克拉美罗界和渐近检测概率等性能指标。
其他文献
随着物联网技术及其相关应用的飞速发展,物联网终端用户对于计算和传输的需求也呈现指数级的增长趋势,此种发展趋势推动了新型计算范式——边缘计算的发展。在边缘计算中,边缘计算运营商将具有一定计算能力的边缘服务器部署于靠近终端用户的位置,用户将其计算密集型任务上传至边缘服务器,任务经过边缘服务器处理后,相关结果再返回至终端用户。通过这样的过程,任务的完成时间和终端用户的能耗都能得到显著降低。在此过程中,用
毫米波(Millimeter Wave,mmWave)频段频谱资源丰富、指向性强,可实现点对点的高速数据传输,故其被选为5G标准以显著提升系统容量。然而,mmWave路径损耗严重并且穿透能力差,这极大地制约了其实际应用。为了弥补mmWave的这些缺陷,催生出了多种mmWave传输辅助技术,最近发展起来的可重构智能表面(Reconfigurable Intelligent Surface,RIS)技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s)是外部电磁场与良导体材料中的自由电子的集体震荡相互耦合产生的一种激发态表面倏逝波,具有亚波长局域,表面场增强等特性。作为能产生SPPs的天然材料,金属最早出现在研究中,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而金属产生的SPPs的作用范围在纳米量级,早期的加工技术无法使其投入实际应用。近年来,由于微纳加工技术的发展,SPPs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被广泛运用于近场成像、化学生物传感、表面拉曼散
随着物联网的发展,传感器网络作为其感知世界的基础而将广泛存在,使电能供给面临挑战。基于电池的传统供电方式将给传感器网络的维护带来极大的时间和人力成本,从而难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随着传感器和无线通信的功耗降低,以及现代社会对射频技术的日益依赖,利用无线射频能量供电成为了一种具有前景的替代方案,整流天线作为其中的关键器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目前存在两方面因素制约着无线能量采集的效率。一方面
随着未来移动通信需求的发展、高速率通信场景的增加,以及低频段资源的短缺,毫米波通信技术,由于其具有更多的频谱资源,更大通信带宽,并且能够有效的利用空间域的资源,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重视。因此,毫米波通信技术也成为了5G通信的重要技术之一。本论文从毫米波通信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首先研究了毫米波通信的信道特性、通过实际测量和大量经典文献的整理,基于前期研究的毫米波信道特性成果,使用不同的毫米波
无线网络技术正迈向与多领域的深度融合,逐步实现无时无处的智能连接、全息连接、深度连接与泛在连接。然而,由于无线网络的广播性及开放性,使得无线网络极易受到窃听以及干扰等恶意攻击。同时,微型无线终端设备的普及,使得这些微型终端的计算和能量都非常有限,基于传统的安全解决方案难以适用于无线网络的低功耗、低计算资源以及高吞吐率下的高安全需求。无线物理层安全技术的提出为解决这些安全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物理层安
近年来人类社会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使得人工智能技术为制造业产能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与此同时,传统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与存储性能也逐渐步入瓶颈,核心处理器的电路集成度越来越大,且因不可控制的量子效应导致计算失效。为了克服传统计算机目前的缺陷,在存储和计算等关键领域上重新思考并发明全新的颠覆性技术成为计算机研究领域的热点研究课题。近年来,利用量子力学规律所设计的量子计算机相比经典计算机具有更强大的存储与
近年来,大规模云计算系统不断成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应用的重要支撑平台,随着其规模和复杂性的急剧增加,各种硬件和软件故障质变为常态现象,多类型的故障需要及时发现和修复。同时,复杂性不断增加的云计算系统架构对可靠性带来的影响不断凸显(如评估困难、运维低效等),并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如何量化复杂的云计算系统可靠性特征并加以保障和有效提升已经成为了制约云计算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现有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因具有高分辨,非入侵和实时成像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中。但光在通过无序的生物组织时,由于折射率不均匀而发生的多次散射,限制了OCT的成像深度为1~2 mm。近些年来,随着使用空间光调制器优化入射光的波前、样品反射/传输矩阵测量和时间反演等技术的出现,人们提出了很多新型的穿透散射介质成像和聚焦的技术,这其中就包括反馈式的波前整形、光学反射/传输矩阵的测量、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