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为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我国政府在老年人养老保险政策方面一直在努力改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我国老年人养老保险体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影响越来越大,那么日益普及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如何?其能否减少老年人劳动供给情况?针对我国城乡差异,其分别对城乡老年人劳动供给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影响呢?本文依据个人劳动供给决策理论和生命周期理论等相关经济学理论,结合Logit模型和Tobit模型实证,采用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全国调研数据以及2017年追踪回访数据,实证分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老年人劳动供给的影响。得出结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对老年人劳动参与和劳动供给时间都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但是影响数值较低,这可能是和现阶段保障水平普遍偏低有关。其中,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和劳动供给时间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影响都比城市老年人大。此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老年人劳动供给情况因不同群体特征也有差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不同地区老年人劳动供给情况也有差异。所以提出政策建议: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制度,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逐步落实户籍制度改革,缩小城乡居民差异;统筹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平衡地区资源差异;加强老年人后续系统教育,提升老年人文化水平;完善医疗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改善老年人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