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城市化进程中许多旧城区开始无法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同时暴露出了基础设施水平低下、布局不合理、生活环境恶化、区域功能不足、传统风貌衰退等弊端。为保证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传统风貌及空间结构的延续,改善城市设施水平及环境质量,强化旧城区的综合功能,需要对旧城区实施推进计划性的改造及更新。在旧城改造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角度从集中于旧城宏观改造中渐渐转向旧城改造中居民生活环境,但对于环境景观改造相关的理论及实践研究较少,且城市更新中相关人员对于景观改造的认识也不足,相关规范及方法论也亟需完善。因此本文从临平旧城改造中的文化、空间、街巷、广场、建筑、绿地中的景观问题出发,对采用了城市更新理论指导的旧城改造工作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结果如下:(1)城市更新理念下的文化改造:改造中尊重城市旧文脉,挖掘和利用闲散用地,同时结合城市更新这一新改造理念,在旧城改造中起指导作用。(2)城市更新理念下的空间改造:改造中以空间形态要素为中心,强调重塑“步行优先权利”,将旧城中分散的空间通过街巷等廊道进行串联,打造系统且风貌统一的旧城空间结构。(3)城市更新理念下的街巷改造:通过在街巷改造中统筹考虑优化道路交通功能,串联沿线小巷,化零为整,将原有互相独立,风格不一的小巷及道路改造成为文化多样、风格统一、功能全面的旧城街巷组团。(4)城市更新理念下的广场改造:通过公共空间廊道将沿线各类开放广场空间串联在一起,使各种功能联系起来,促进了街道生活的多样性,使沿线步行交通更加便捷,使它们融合成为一处多功能的综合社区服务型场所。(5)城市更新理念下的建筑改造:建筑改造中建筑风格分类改造,融入历史特色元素,将原有狭窄杂乱的街道改造成了特色商业街道,同时展示了城市的历史形象魅力。(6)城市更新理念下的绿地改造:绿地系统改造通过城市更新理念把零散分布的绿地进行有机的串联,形成统一的绿地系统,丰富了城市微气候,提升了景观层次与背景。城市更新理论能够有效解决并提升临平旧城改造中存在的文化、空间、街巷、广场、建筑、绿地中的景观问题,证明了城市更新理论下的旧城改造方式在区域内的优越性,并为我国后续旧城景观改造的理论及实践提供少许有益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