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蛋白质谷氨酰胺酶菌株的选育及特性分析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k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蛋白来源于植物,主要包括大豆蛋白、谷蛋白等,与动物蛋白营养价值相仿,但植物蛋白不含胆固醇,具有多种生理保健功能,在保健食品、健康饮料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在追求大健康的时代,基于植物基的蛋白食品日益受到青睐。植物蛋白中谷氨酰胺较多,这些酰胺基之间容易形成氢键等结构,从而使得蛋白质发生聚集、沉淀,使其溶解度较低,影响了其在植物蛋白饮料以及其他食品中的应用,因此,需要对植物蛋白的性能进行改性,增强其溶解性,提高其利用率,拓宽其在食品工程中的应用和市场。蛋白质谷氨酰胺酶(Protein-glutaminase,简称PG酶)是一种新型的蛋白质改性剂,它可以作用于多种蛋白质、多肽侧链上的谷氨酰胺基团,发生脱酰胺作用,从而提高蛋白质的溶解性及其它特性,且不会产生交联反应,不会引起蛋白质风味的改变,改性条件温和,特异性高,应用广泛,具有很好的市场潜力。目前,对于PG酶产生菌株的研究较少,PG酶主要来源于解朊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proteolyticum,野生菌株发酵产PG酶的能力较差,限制了PG酶的工业化生产和广泛应用。本研究旨在筛选出高产PG酶的野生菌株,不同菌株产生的PG酶性质有差异,对植物蛋白的脱酰胺程度不一样,因此需要挖掘更多的新型产PG酶菌株,并进行鉴定,同时分析不同菌株的PG酶序列,利用原生质体-UV诱变筛选高产菌株、特性菌株,通过优化菌株的发酵条件,提高PG酶产量,为开展PG酶大规模生产和应用奠定基础。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筛选产PG酶菌株的富集培养方法本研究根据菌株的生长特性,确定最优的PG酶生产菌株富集方案是:F富集培养基,10%接种量,培养5天。与现有文献报道的培养9天相比较,本研究的筛选方法富集时间缩短,筛选效率提高。对49份土壤悬液进行富集培养,筛选到72株产PG酶的菌株,其中16株菌株的酶活大于2.0U/m L,文献报道的产PG酶野生菌株的酶活为0.26-0.72U/m L,菌株A4142的酶活为2.15U/m L,是文献报道的最高酶活野生菌株ZYF 120413-7的2.99倍,为生产提供优良菌株。2.鉴定产PG酶的菌株对46株产PG酶的菌株进行鉴定,A4142等42个菌株属于Chryseobacterium proteolyticum,THN1是Chryseobacterium oranimense,T9541是Chryseobacterium sediminis,T15113是Chryseobacterium gleum,4A1是Chryseobacterium cucumeris,共计筛选到5个不同菌种的菌株,酶活在0.38~2.15U/m L。其中,C.oranimense THN1、C.sediminis T9541、C.cucumeris 4A1这3种产PG酶的菌株为本文首次报道,扩大PG酶的菌株来源,丰富了菌种库。3.PG酶鉴定和分析菌株发酵液的SDS-PAGE电泳均能观察到在18.4KD上边有一条条带,与文献报道的PG酶理论分子量19860相一致。通过测定并分析菌株的PG酶序列,结果表明A4142等42株C.proteolyticum与日本文献报道的C.proteolyticum9670T的PG酶蛋白序列相似度为100%,THN1、T9541、T15113、4A1和C.proteolyticum 9670T的PG酶蛋白序列相似度为74%以上,可见不同种菌株产生的PG酶序列存在差异,来源于不同菌种的PG酶性质可能不同,对植物蛋白的脱酰胺程度不一样,进而拓展PG酶在食品工业领域的应用。通过分析菌株的产酶曲线,确定其快速产酶期、酶活最高点,便于更好地指导菌株在实践中的应用。4.原生质体-UV诱变育种优化制备原生质体的条件,确定最佳条件为:菌浓度为OD600=5,25mg/m L溶菌酶,30℃酶解1.5h,加入100μL 0.1%SDS,此时,原生质体的形成率、纯度、再生率这三者乘积为75.94%,相比较实验室前期建立的原生质体制备方法,效率提高了45.76%。根据致死率、正突变率,确定UV照射时间为30s。优化酶促反应的底物浓度,酶活增加到3.04U/m L,提高了32.17%。经过三轮诱变筛选,共计初筛6351菌株,得到菌株PU0316,酶活为3.73U/m L,提高15.48%。本研究筛选到可以正常分泌PG酶的白色解朊金黄杆菌,便于后期PG酶的发酵纯化,丰富了菌株类型。5.菌株发酵条件的优化通过单因素优化,确定乳糖为最佳碳源,多聚蛋白胨为最佳氮源,促进剂可以稳定培养基的p H、铵离子保持较低水平,司盘80对菌株生长有促进作用,通过优化发酵条件,确定菌株最优产酶的培养条件是:0.1%乳糖、2.0%多聚蛋白胨、1.5%促进剂、240r/min转速,此时,菌株的产酶最高,酶活为5.31 U/m L,提高55.72%,是目前文献报道的最高PG酶酶活。本研究根据文献报道的产PG酶菌株的生长特性,采用F富集培养基,10%的土壤悬液接种量,培养5天进行富集,与现有文献报道的培养9天相比较,本研究的筛选方法富集时间缩短,筛选效率提高,菌株阳性率高,酶活高,从土壤中筛选到酶活为2.15U/m L的高产菌株,酶活比文献报道的最高酶活野生菌株ZYF 120413-7提高了199%。其中,C.oranimense THN1、C.sediminis T9541、C.cucumeris 4A1为本文首次报道的新型产PG酶菌株。测定并分析菌株的PG酶序列,表明不同种菌株产生的PG酶序列存在差异,PG酶的性质可能不同,对植物蛋白的脱酰胺程度不一样,最适作用条件不一样,进而拓展PG酶在食品工业领域的应用。应用原生质体-UV诱变筛选到色素缺失的白色高产PG酶菌株,可以为后续纯化提供方便。通过优化发酵条件,酶活提高至5.31 U/m L,是目前文献报道的最高PG酶活性,本研究通过筛选获得了高产PG酶的菌株,为PG酶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其他文献
近年来,装配式空心板桥在我国中小桥梁中广泛应用。铰缝作为该类桥梁的主要横向连接构件极易产生损伤。如何对铰缝实现快捷、准确的损伤识别,受到越来越多业内专家的关注。但是由于铰缝的构造特点,导致传统的桥梁检测方法难以准确识别铰缝损伤。因此寻求更加准确的铰缝损伤识别方法已经是桥梁健康监测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内容,对装配式空心板桥铰缝损伤识别方法进行了如下相关研究:(1)介绍和讨论了传
嵌段聚合物由于其微观相分离特性,常常被用来制备纳米尺度上的微观结构。双嵌段聚合物含有两种化学相斥的组分,当这种相斥的作用力超过了某一阈值,嵌段聚合物将发生明显的相分离现象,从而得到了大小在数十纳米左右的、重复的微观区域。该尺寸正好是芯片制造中单个传感器的尺寸范围。虽然目前最先进的半导体光刻技术已经突破了10 nm以下的制程,但是其高昂的成本和较低的良率仍然制约着高端芯片的发展。基于此,将聚合物的微
在全球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凸显的制造业大背景下,研究有效的物流系统与无人车系统的接驳结构和方式,使得无人车能高效和存取设备对接完成包裹交互从而降低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具有研究价值。无人车重量不定和设计空间局限两个因素影响接驳机构承载强度,为研究机构受力情况,本文提出了基于SOMULATION和实际工况下的接驳机构核心部件的静力学分析。重点讨论了网格划分、负载设定、边界条件、分析步划分与设置等仿真要
大麦在田间生长期间就已经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在储存过程中大麦也极易受到霉菌的侵染,霉菌污染不仅会降低麦芽的质量,影响到后续啤酒的生产,还会引起食品安全问题,所以探究霉菌对大麦发芽的影响以及如何对霉菌的污染进行防控十分重要。镰刀霉是大麦的主要病原微生物,能够引发大麦的赤霉病并产生影响人体健康的呕吐毒素。卷枝毛霉在大麦表皮霉菌中也比较常见,但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模拟大麦的仓储环境,将受霉菌侵染的大麦与原
诺如病毒(noroviruses,No Vs)是一种食源性病毒,可以引起急性胃肠炎,其典型的临床症状有恶心、腹泻、呕吐和腹痛;主要通过粪口途径进行传播,人群具有普遍易感性。No Vs目前分为七个基因组(GI-GVⅡ),GI和GⅡ是引起人感染的主要组别。组织血型抗原(histo-blood group antigens,HBGAs)作为人诺如病毒(human noroviruses,Hu No Vs
随着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广泛应用,其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也日益成为研究热点。经合理回收处理的碳纤维仍具有二次利用价值,如注塑成型短纤增强热塑复合材料。但再生碳纤维受到了一定损害,因此,目前的研究集中在通过改善纤维和树脂界面来提高复合材料的性能。本论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对象为由热裂解法制备的再生碳纤维(Reused Carbon Fiber缩写为RCF)、经剪切后得到的短切再生碳纤维(Short
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sp~2杂化紧密堆积成的具有蜂窝状晶格结构的二维纳米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较高的机械强度、大的比表面积等特点,常被用作金属纳米颗粒的载体,在催化领域应用广泛。然而石墨烯片层之间强的范德华力使得石墨烯材料容易团聚堆叠,同时完美的石墨烯结构因缺乏含氧、含氮等极性基团而导致与金属纳米颗粒间相互作用不强,严重影响其负载的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功能化石墨烯是通过共价键或非共价键等
葡萄汁多味美,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我国重要的大宗水果。但由于葡萄皮薄含水量高,易受真菌侵染造成品质劣变导致采后损失,因此深入研究葡萄真菌性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病害的田间控制措施是有效控制采后损失的重要举措。本文以近年来新兴的优质鲜食品种阳光玫瑰葡萄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我国经济中心及葡萄产业高速发展的城市——上海市,分析上海市葡萄在栽培及销售过程中真菌病害的情况,重点研究阳光玫瑰葡萄花期、
巨型分子是一类具有“分子纳米粒子尺度”的新型聚合物,它的基本构件单元“分子纳米粒子”被定义为是一类具有精确的分子组成,特定形状和表面官能团的笼状纳米粒子,例如多面体寡聚倍半硅氧烷(POSS)和多金属氧酸盐(POM),巨型分子在不同物理环境中可以展示出非常丰富的超分子自组装行为,并且相态结构和相行为也极为丰富。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利用POSS表面多官能团特性,采用“点击化学”和Michael加成反应等
饮食结构的西化导致肥胖及其并发症,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的急剧增加,这对全世界的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迫切需要找到预防或治疗肥胖相关慢性代谢疾病的分子靶标。近年来,通过膳食补充食品功能活性组分改善肥胖及其相关并发症已成为食品营养领域内的重要研究方向。亚麻木酚素的主要形式-开环异落叶松酚二葡萄糖苷(Secoisolariciresinol 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