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应用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E-T2W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l)技术对我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脑微出血检测,了解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各项危险因素是否与脑微出血有相关性;通过强化降脂后,其低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否与脑微出血有相关性。 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于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连续入组156例。根据患者入院后通过应用磁共振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GRE-T2W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l)技术,对入组患者进行脑微出血检测,判断是否伴有CMBs,将入组患者分为两组——伴有脑微出血CMBs(+)组(62例)和不伴有脑微出血组CMBs(-)组(94例)。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详细记录所有纳入者相关的临床资料,内容包括有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还包括有患者的既往脑卒中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入院血压等情况。所有入组患者进行危险因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尿酸、同型半胱氨酸、空腹血糖、纤维蛋白原等生化检查。入组诊疗疗标准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0》、2013美国AHA/ACC发布的《治疗胆固醇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指南》、《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4》和《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2014》。治疗开始,将其两组再次随机各分为两个亚组:CMBs(+)A、CMBs(+)B;CMBs(-)A、CMBs(-)B。A组统一为他汀强化组,B组为非强化降脂治疗组成为标准降脂组。强化降脂组治疗选用阿托伐他汀钙胶囊(尤佳),初始剂量60mg每晚一次口服,达标后选用维持量20mg,每晚一次口服;标准降脂组治疗选用阿托伐他汀钙胶囊(尤佳),初始剂量40mg每晚一次口服,达标后采用低剂量10mg,每晚一次口服维持。分别在治疗后的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进行头颅核磁共振复查,记录颅内CMBs灶的数量。 所有数据录入统计软件SPSS17.0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1表示);各个组间均数的比较都是采用成组的t检验,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都是采用配对t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有无CMBs为因变量.其它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再进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当P<0.05为该自变量与因变量有相关性。 结果: 1、本研究共纳入15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Large-arteryatherosclerosis,LA)90例(57.7%),心源性脑栓塞(Cardioembolism,CE)12例(7.7%),小动脉闭塞性卒中(Small-arteryocclusionLacunar,SA)16例(10.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38例(24.4%)。男性94例(60.3%),女性62例(39.7%)。选取患者年龄范围是40~75岁,年龄中位数大致为58岁。 2、对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的检验,高血压、高尿酸、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总胆固醇等与脑微出血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脑微出血灶数量随访6个月后观察,入组156例,仅8例发生微出血变化,3例患者病灶增加1个(1个CMBs(+)B组、2个CMBs(+)A组),1例增加2个(CMBs(+)A组),l例增加4个(CMBs(+)B组);各组间治疗前、后脑微出血病灶数目增加量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l、高血压病、高总胆固醇血症(TC)、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LDL-C)、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与CMBs呈正相关,为其高危因素。低水平LDL-C与CMBs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 2、短期(六个月)他汀类药物强化降脂治疗不会增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脑微出血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