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马鞍山市某县人群中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并根据当地水源水中五氯酚(pentachlorophol,PCP)暴露状况,从生态学角度探索和分析PCP暴露与人群恶性肿瘤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2011~2014年6月马鞍山市某县的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管理系统和城镇医疗报销系统获得肿瘤数据,并根据当地人口学资料及肿瘤类别,计算当地人群恶性肿瘤的粗发病率、标化发病率、构成比及年龄别发病率等指标。根据当地水源水PCP暴露水平,并以PCP含量的四分位区间将研究地区划为高暴露组、中暴露组和低暴露组。分别计算三个暴露组人群中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标化发病率。并以低暴露组为对照,分别计算中、高暴露组人群中恶性肿瘤的标化发病率比,分析PCP暴露与人群恶性肿瘤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2011~2014年6月马鞍山市某县的恶性肿瘤累积发病人数共3836人,恶性肿瘤的年均粗发病率为175.42/10万,年龄调整发病率为119.57/10万。男性、女性恶性肿瘤的年均粗发病率别分为208.51/10万和140.42/10万,两者的年龄调整发病率分别为170.96/10万和122.25/10万。男性的肿瘤发病率比女性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SRR=1.49,95%CI=1.47-1.50)。女性乳腺癌,甲状腺癌,胆囊及其他癌,脑、神经系统癌发病率高于男性。当地人群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前10顺位依次为:胃癌,气管、支气管、肺癌,结直肠癌,食管癌,肝癌,乳腺癌,胰腺癌,甲状腺癌,鼻咽癌,膀胱癌。当地的肿瘤发病主要集中在50岁以后,占所有癌症发病数的79.39%。运用固相萃取-气质串联法测定当地水源水中PCP含量。该方法最低检测限为1.0 ng/L,相对标准偏差为2.1~4.7%,平均回收率在91.9~109%。某县25份水样,均检出PCP,PCP残留浓度范围为3.91~68.46 ng/L。低暴露组年均粗发病率为121.46/10万,年均中国人口标化发病率为82.14/10万;中暴露组年均粗发病率为191.76/10万,年均中国人口标化发病率为130.93/10万;高暴露组年均粗发病率为223.81/10万,年均中国人口标化发病率为153.09/10万。以低暴露组为参照组,中暴露组合计肿瘤的SRR=1.59,95%CI=1.58-1.60;高暴露组合计肿瘤的SRR=1.84,95%CI=1.83-1.85。随着PCP暴露剂量的增加,癌症的发病率有所增加,其中恶性淋巴瘤(高暴露组,SRR=12.49,95%CI=11.51-13.56)、白血病(高暴露组,SRR=6.58,95%CI=5.82-7.45)的发病率在高暴露组中上升最为显著。各年龄组大部分恶性肿瘤发病率都随着PCP暴露剂量的增加有所上升,其中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甲状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病率在高暴露组中上升最为显著。结论当地胃癌的发病率最高。男性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高于女性。当地恶性肿瘤发病人群主要是中年和老年人群,应加强对该人群的卫生保健工作和预防工作。随着PCP暴露剂量的升高,当地大部分恶性肿瘤发病率有所升高,其中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甲状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病率在高暴露组中上升最为显著。PCP暴露与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甲状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病可能存在关联。本研究仅为生态学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