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运动事件表达对比分析与应用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xuexi0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以Talmy的运动事件理论为框架,以运动事件的英汉表达为对象,希望为探究语言对思维概念的词汇化映射方式问题做一点工作,试图探讨人们所认知的日常运动事件的概念结构如何在不同语言中体现为词汇化映射。同时本文希望通过英汉比较分析为英汉翻译中语义层面与词汇句法层面的转换提供指导。本文主要关注空间运动事件概念在英语和汉语中的表达模式,特别是运动事件核心概念“路径”和重要的外部概念成分“方式”的表达,基于分析结果本文进一步讨论在英汉翻译中如何处理两种语言在“路径”和“方式”概念上不同的映射方式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选题依据、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接着介绍了运动事件的概念和语义成分,通过比较分析,采用Talmy的“图形—运动—路径—背景”模式为运动事件框架。在此基础上,本文阐释了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组成运动事件的几个语义成分在语言中的编码方式即是它们的词汇化模式。由于相同的语义成分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编码方式,因此,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存在着语言类型上的差异性。Talmy根据运动事件中核心概念“路径”在语言形式表征上的差异将世界上的语言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附加语构架语言和动词构架语言,英语和汉语同属于附加语构架语言。本文认为Talmy对运动事件在语言类型学上的分类反映的只是一种趋势,具体到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运动事件的概念化与语言表征上还会存在差异。基于Talmy的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理论,本文就英语和汉语在对运动事件核心概念“路径”和重要的外部概念成分“方式”的表达上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比较。在Talmy的分析模式中,“路径”的概念结构包含了三个成分:“向量”、“构造”和“指示视角”。本文就此分析了“路径”的相关性质,并分析了英汉语各自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英汉“路径”概念语义的词汇化映射方式。英汉“路径”概念都可以由附加词、介词和路径动词表达。但这些“路径”单位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在句子建构中的分布也并不相同。主要的不同有以下几点:(1)汉语附加语大多与动词重叠,而英语附加语大多与介词重叠;(2)“路径”概念表达中的“指示视角”在汉语中应用更广;(3)英汉对复杂“路径”概念的表达模式不同。在“方式”概念的表达上,英语和汉语同属于卫星框架语言,所以“方式”概念一般与“运动”概念合并,用“方式”动词表达。汉语和英语拥有相当的表示一般“方式”的动词,但在表达精细“方式”的时候,汉语不及英语,所以汉语使用者通常借助于副词等形式来补充表达“方式”。通过比较分析得出英汉语在运动事件表达上的不同之后,本文尝试将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的指导中。翻译对等通常聚焦在对意义与形式问题的讨论上,而运动事件的词汇化理论涉及的正是意义和表层表达的关系问题。从词汇化模式看翻译,翻译难点往往在于认知概念成分在语言间的词汇化映射方式上的差异。译者只有意识到了英汉两种语言在对同一运动事件概念映射方式上的不同,其所做的跨语言转换才能顺利实现。由于英汉在对“路径”与“方式”概念的表达上有所差异,必然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重新投射处理。本文就英汉运动事件翻译中“路径”与“方式”的处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最后是对全文的总结,同时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工作也越发显得重要。尤其在今天,在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关注下,对其进行的保护与更新这一敏感话题则更加受到重
凡欲探求合方中方与方间关系者必自张仲景桂麻合方始。我们对张仲景桂麻合方展开了多层次、多方位的研究,桂枝汤合大承气汤相合是否依然具有解热作用的药效学观察,揭示解表剂与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刻地影响,"微课"作为信息化时代教育改革的产物,受到了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宠爱,本文通过对微课起源和发展的回顾,在对国内微课应用
话语权和话语体系是紧密相关但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 甚至被混用, 但事实上它们在本质、 内容、 功能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话语体系是话语权的必要
近些年来,国内掀起了国学热,典籍英译的进程也随之不断加速。中国典籍英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早期,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扩大了中国文化传播和宣传的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