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鲆鲽鱼类养殖和生产大国,鲆鲽鱼类因其营养丰富、肉质鲜嫩,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越来越大。然而,由于海洋环境污染的加剧和养殖过程中人为有害化学物质的加入,以及近年来,水产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受到损伤。鲆鲽鱼的食用安全性是否受到影响,有待于分析评估。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具有客观性的特点,是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解决国际食品贸易争端的依据,不仅可以用于保护消费者的健康,还可以用于促进公平的食品贸易。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方面:一、统计分析水产品信息周报(2009年第一期至2011年第四十二期共142期)报道的国内外水产品安全事件。以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2009年至2011年间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发生的种类、特点与原因,从而初步总结出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所涉及的危害因子及其来源,为进一步研究鲆鲽鱼中所涉及的危害因子做准备。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所涉及的危害因子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渔药、微生物与寄生虫、食品添加剂和非法食品添加物、农药及其他,其中渔药残留是最主要的危害因子类别。二、对鲆鲽鱼食用安全性进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探讨鲆鲽鱼“从农场到餐桌”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即对水质、饲料、渔药、加工、运输、贮藏和销售共七个环节进行危害分析,并比较分析了野生与养殖两类鲆鲽鱼的危害因子的异同。初步确定了可能威胁鲆鲽鱼食用安全性的主要危害因子,即孔雀石绿、硝基呋喃、氯霉素、喹乙醇、氟喹诺酮类、铅、镉、DDT和六六六、氟乐灵。三、抽样检测上述对鲆鲽鱼的食用安全性造成威胁的主要危害因子,检测其在鲆鲽鱼体内的残留量,初步确定了影响鲆鲽鱼食用安全性的危害因子为孔雀石绿、硝基呋喃和铅,通过分析,最终确定对鲆鲽鱼的食用安全性存在威胁的危害因子为重金属铅。四、通过实验分析我国鲆鲽鱼中铅的残留量,对居民膳食的鲆鲽鱼中铅的暴露量进行膳食评估。结果表明,基于鲆鲽鱼中铅的残留量,我国居民人均的鲆鲽鱼铅膳食暴露量小于鲆鲽鱼铅每人每天耐受量的推导值,在正常取食情况下不存在安全风险,我国城市地区比农村地区的食用安全风险略大。鲆鲽鱼中铅的残留量最大值为0.1703mg/kg时,我国城市居民每周人均食用鲆鲽鱼的最大安全摄入量为269.52g。五、深入分析水产品安全是一个系统的多方面的问题,涵盖管理监督、养殖、饲料生产、终端检测及标准制定等。鲆鲽鱼固然存在一定的食用安全风险,但风险很小,本文为提高水产品特别是鲆鲽鱼的食用安全性提供一些建议,将食用安全风险控制在人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的健康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