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乳脂降低条件下瘤胃微生物组、血浆和乳代谢组的变化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kiteel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奶牛乳脂降低综合征(Milk fat depression,MFD)是规模化奶牛养殖中存在的非常严重的问题。目前学者认为,奶牛低乳脂症是日粮结构、胃肠道微生物和奶牛机体能量平衡及生理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本试验基于组学技术,研究了瘤胃微生物组及血浆与奶组成的变化,拟进一步揭示诱发奶牛MFD发生原因与机制。研究内容主要分成以下三部分:1.奶牛乳脂降低条件下瘤胃发酵参数、血浆生化指标及牛奶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研究本试验旨在建立奶牛乳脂降低的动物模型,探究在乳脂降低条件下,奶牛瘤胃发酵参数、血浆生化指标及牛奶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选择12头二胎次、体况良好、体重相近的荷斯坦奶牛,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CON,n=6)与处理组(TR,n=6)。TR组奶牛饲喂颗粒状高淀粉全混合日粮诱导低乳脂症。CON组奶牛饲喂全混合日粮。于试验期第51、52、53天采集饲料、牛奶及血浆样品,第54、55天采集瘤胃液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与CON组奶牛相比,TR组奶牛乳脂率(P<0.001)及乳脂产量(P=0.001)显著降低。瘤胃发酵参数结果显示,与CON组奶牛相比,TR组奶牛瘤胃丙酸浓度(P=0.002)及比例(P<0.001)显著升高,瘤胃pH(P=0.011),乙酸(P=0.005)、丁酸比例(P=0.018)及乙丙比(P=0.001)显著降低。血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CON组奶牛相比,TR组奶牛血浆中甘油(P=0.013)及非酯化脂肪酸(P=0.004)浓度显著降低。牛奶中脂肪酸结果显示,与CON组奶牛相比,TR组奶牛牛奶中C6:0(P=0.001)、C14:0(P=0.028)、C16:0(P=0.002)、C18:0(P=0.024)、cis-9C16:1(P=0.032)、trans-11 C18:1(P=0.012)及 cis-11 C20:1(P=0.019)脂肪酸浓度显著降低。结果表明,颗粒状高淀粉全混合日粮可诱导奶牛乳脂率降低,此时,牛奶中短链脂肪酸浓度、单不饱和脂肪酸浓度及血浆中游离脂肪酸浓度降低,瘤胃发酵模式转向丙酸型发酵。2.奶牛乳脂降低条件下瘤胃微生物区系及代谢产物的变化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奶牛乳脂降低条件下瘤胃微生物区系及代谢产物的变化。试验设计同第二章。于试验期第54、55天采集瘤胃液样品进行瘤胃微生物菌群及代谢组分析。结果显示:与CON组奶牛相比,TR组奶牛瘤胃菌群结构趋于简单化。在门水平上,TR组奶牛瘤胃菌群中,Bacteroidetes(P=0.018)相对丰度显著升高,Firmicutes(P=0.028)和 Actinobacteria(P=0.006)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在属水平上,TR组日粮显著提高了奶牛瘤胃菌群中Prevotella(P=0.018)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了 unclassified Lachnospiraceae(P=0.045)、Oribacterium(P=0.010)、unclassified Veillonellaceae(P=0.011)和 Pseudobutyrivibrio(P=0.010)的相对丰度。代谢产物分析结果显示,与CON组奶牛相比,TR组奶牛瘤胃氨基酸类(谷氨酰胺(FDR=0.035)、异亮氨酸(FDR=0.043)、丙氨酸等(FDR=0.046))和胺类(N-乙酰-β-D-甘露胺(FDR=0.043)、丙二酰胺(FDR=0.043)、5-甲氧色胺(FDR=0.045)和吲哚-3-乙酰胺(FDR=0.035))的水平显著上调。瘤胃微生物菌属与差异代谢产物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胺类和氨基酸类物质与 Oribacterium、Pseudobutyrivibrio、RC9gutgroup、unclassified BS11gutgroup 和 Selenomonas 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r|>0.75)。结果表明,奶牛乳脂降低条件下,瘤胃微生物区系组成与结构发生了改变,同时代谢物组成中,一些致炎物质显著增加,说明奶牛瘤胃微生物区系及代谢紊乱。3.奶牛乳脂降低条件下血浆代谢组的变化研究本试验旨在探究奶牛乳脂降低条件下,血浆代谢产物和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试验设计同第二章。于试验期第51、52和53天采集血浆样品进行代谢组和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显示:与CON组奶牛相比,TR组奶牛血浆中trans-11 C18:1(P=0.003)、cis-10 C15:1(P=0.009)、cis-9 C18:1(P=0.019)、cis-11 C20:1(P=0.001)、cis-13 C22:1(P<0.001)和 C18:0(P=0.013)浓度显著降低,trans-9,12 C18:2(P=0.014)、trans-10,cis-12 C18:2(P=0.038)和 C16:0(P=0.017)浓度显著升高。血浆代谢组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奶牛血浆中差异代谢产物主要为:氨基酸类物质(甘氨酸、异亮氨酸和亮氨酸等)、脂类(棕榈酸甲酯等)、一些有机酸类物质(富马酸、α-D-葡萄糖胺-1-磷酸等)、糖醇类(肌醇等)。结果表明,奶牛乳脂降低条件下,奶牛血浆脂肪酸组成发生改变;同时氨基酸代谢和脂质代谢发生变化,这些物质代谢的改变与奶牛乳脂降低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在地貌背景的红外仿真中,地物温度场作为场景辐射特征计算的基础数据,其真实感影响着仿真的精度。为了获得真实的地物温度场,不仅需要对地物进行精准地分类,还需要对温度场进行细节调制。由于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在地物类别、地形起伏方面呈现了更多的细节,因此本文将其应用到红外仿真中,从而绘制出更加精细、真实的地貌场景。本文分析了现有仿真框架的不完善之处,利用高分辨遥感数据对仿真流程中的地物识别分类、地物温度场细节
淀粉的利用率受其类型、来源、结构和处理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饲料中生、熟淀粉及其配比对鱼类生长和代谢机能的影响尚不明确,这给科学、高效水产配合饲料的研发带来了困难。基于此,本试验以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为研究对象,探讨生、熟淀粉配比对团头鲂生长、消化、糖脂代谢及线粒体功能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的生、熟淀粉配比为水产饲料科学高效的研发提供借鉴。试验内容分为以
肠道微生物及肠道屏障对仔猪健康及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从肠道微生物及肠道屏障角度出发深入发掘地方品种猪(马身猪)的抗逆性提供研究基础,也为研究仔猪肠道微生态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以马身猪和晋汾白猪为研究对象,选取1日龄、28日龄和70日龄三个关键发育阶段仔猪肠道(空肠、回肠、结肠)内容物、肠道组织(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血清,利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贫血的分布特点。方法收集华西医院2009年2月-2019年2月确诊SLE伴贫血的患者,分析SLE患者红细胞及相关指数以及贫血的类型和程度。结果 SLE患者7 074名,男936名,女6 138名,男女之比1∶6.56,平均年龄(32.54±15.03)岁。SLE伴贫血患者2 527名,占SLE患者的35.72%,平均年龄(37.14±14.21)岁,男242
医学影像在临床辅助诊断、术中引导、疾病早期筛查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使得疾病诊断的准确率大大提高。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度学习算法被广泛应用于图像处理领域,尤其在医学影像领域,大量性能优异的分割分类检测算法被提出,并在大量公开数据集上取得了优异的结果。这些算法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医生的重复性工作,减轻了医生的阅片负担,提升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和病患的治疗效果。本文结
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引起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和碳储存功能的扰动,进而引发对区域的生态和经济发展的直接或间接影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动态过程已成为全球各类生态系统效应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在我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基于土地利用的时空特征探究区域内生态效应的动态变化,进而厘清区域内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意义凸显。本文以江西省为研究区,搜集长时间序列的L
犬尿石症是临床上常见的泌尿系统疾病。其发病与性别、年龄、品种、饮食等因素有关。近年来,犬草酸钙尿结石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且有超过磷酸铵镁尿结石的趋势。因此研究犬草酸钙尿结石的形成机理和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对南京地区多家代表性动物医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47个犬尿石症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并对收集到的尿结石样本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初步评估了南京地区在一年多时间里犬尿结石的
葡萄果实中含有大量的多酚类和挥发性香气物质,这些物质不但对葡萄品质及葡萄酒风味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也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研究发现:合适的树形可以改善光合作用,平衡树体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提高果实品质;砧木可以调控树势,影响营养元素的吸收和运输,增强葡萄抗逆性,改善品种经济性状。本试验以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阐明树形和砧木对果实酚类和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影响,为葡萄标准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
随着网络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供应链的流通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进一步促进了农产品多种渠道流通模式的出现和发展。然而流通渠道的多元化并没有解决生鲜水果市场流通环节多、冷链体系不完善等导致的产品损耗大、流通成本高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而新鲜度是生鲜水果品质的一个关键要素,企业提高或者保持产品的新鲜度可以提高顾客的购买率。而在双渠道面前消费者又面临着渠道选择的问题,
二氧化氯的杀菌能力是次氯酸类的3-5倍,杀菌谱广,而且不会形成有机氯而影响人的健康,因此联合国卫生组织把二氧化氯定为A1级即最安全卫生的消毒产品,但二氧化氯目前最大的问题是稳定性差、使用前需要活化等。国内的稳定性二氧化氯消毒剂中的二氧化氯以亚氯酸盐的形式存在,经用活化剂活化后,才能释放出含有次氯酸钠的具有杀菌作用的二氧化氯气体,而且活化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氯含量不稳定,完全不可控,杀菌能力与纯二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