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已经造成了较大的城乡差距。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生活的一些观念意识会传输到乡村居民中,村民的生活观和消费观发生了改变,并对自身的居住空间做出选择,导致乡村聚落空间不断集聚或分散。本文综合运用GIS技术和景观指数定量分析方法,分析河南省宝丰县1975-2013年聚落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形态结构的演变特征,探索地形因素、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聚落发展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 1、聚落在空间分布上保持集聚分布,密度空间分布呈现局部变化。 通过对宝丰县域聚落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分析出宝丰县域聚落在空间分布上保持集聚分布;山区聚落的密度值会比平原区聚落的密度值高得多,宝丰县的核密度值在东西两翼上是高值区;随着城镇化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地方的交通条件有所改善,聚落沿道路建设,聚落数量增多,这些区域成为新的核密度高值区。 2、聚落用地规模增加显著,聚落规模增加以平原、丘陵区为主。 以CA、MPS和PLAND三个指标来表征聚落的规模特征,1975-2013年间,宝丰县的聚落斑块面积增加显著。分区计算聚落面积增长率,在1975-2013年,聚落面积增长率最大的是DEM<200 m(Ⅰ)区域,聚落面积增长率次之的是200 m≤DEM≤500 m(Ⅱ)区域,DEM>500m(Ⅲ)区域内聚落面积增长率最小。因此,在1975-2013年间,聚落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发生在DEM≤500 m的地区。 3、山区丘陵聚落呈现小规模集聚分布特征。 局部规模分异的“热点”探测分析得出:大规模聚落斑块基本分布于宝丰县的平原与坡度平缓的丘陵地区。对比三年份的核密度分布图,宝丰县山区丘陵区域的聚落存在着小规模集聚分布,平原区局部区域的聚落有大规模集聚分布特征。 4、聚落斑块形态趋于规则发展,聚落以带状、团状、分散3种形式扩展。 聚落斑块形状规则化的变化从侧面反映了快速城镇化下,聚落也在朝向有规划、有规则的方向演变与发展。聚落扩展形式可分3种:第一类是带状扩展,聚落沿着带状地物在两侧或一侧分布。第二类是团状扩展,沿原有斑块向四周蔓延式扩展。第三类是分散扩展,主要特征是新增斑块和原有斑块没有空间的邻接。 5、山区、丘陵区域聚落消失明显。 1975-2013年间,宝丰县某些局部区域内聚落斑块发生消失。其中聚落消失现象比较明显的区域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平原区的聚落消失不太明显,几乎没有发生。 6、聚落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地形因素决定聚落规模大小,山区聚落规模小于平原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聚落逐渐向平坦地形区集中,而在山区的聚落规模变化很小。交通和城镇对聚落布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对聚落的影响作用体现在微观的时间与空间尺度上。社会经济因素中人口数量的变化是聚落发生变化的内生动力;乡村居民经济水平的提升为聚落景观变化提供现实基础;工程项目对聚落变化的影响具有强制性特征。 7、宝丰县聚落的未来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 ①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政府应加快把原村落的占地改为其他用地,解决一村占两地的问题。②政府应加强局部地区的村镇合并工作。集中人口,实现统一规划,解决因山区面积大,村落分布零散,不能提供集中的公共服务和行政管理的困难。③加强农村配套设施的建设。研究中发现宝丰县一些乡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比较低,需要加强这些区域的乡村配套设施建设。④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应提高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村民是乡村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主体,在以后的村落规划中,应广泛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参考村民提出的意见,做出符合村民切身利益的规划。